601366利群股份股票,概念,前景,怎么样,个股分析,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
admin888
|一、这股票我最近也挺关注的——601366利群股份,到底是个啥?
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601366”这个代码的时候,还真没太在意。毕竟现在A股几千只股票,每天都有人聊这个那个的,但后来有朋友提了一嘴:“你看过利群股份吗?就是那个做超市的。”我才反应过来,哦,原来就是我们这边常去的那个利群超市背后的公司啊。
你说巧不巧,我每天买菜、逛超市,居然从来没想过这家店背后还有个上市公司。查了一下才知道,利群股份全名叫利群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在青岛,主要业务是零售,尤其是连锁超市和百货商场这一块。他们家的门店在山东、江苏这些地方还挺多的,尤其在青岛本地,几乎每个区都能看到他们的招牌。
不过你要是以为它就只是个卖日用品的超市公司,那可能就小看它了。这几年他们其实也在转型,比如搞起了物流配送中心,还做了点医药零售,甚至涉足了供应链管理。说白了,他们不只是想当个“卖货的”,还想把整个从进货到上架的链条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你看,这公司表面上看着传统,其实也在悄悄地往“新零售”靠拢。虽然不像某些互联网公司那么高调,但人家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子。你说这种企业吧,不算特别亮眼,但也不容易突然崩盘,属于那种“细水长流”的类型。
二、概念这块儿,它到底沾不沾边?
说到“概念”,现在炒股的人最爱听这个词了。什么新能源、人工智能、元宇宙,一听就让人热血沸腾。那利群股份有没有什么热门概念呢?坦白讲,它真不算什么风口上的猪。
但它也不是完全没概念。首先,它属于“零售消费”板块,这是个老概念了,但一直存在。毕竟人总得吃饭穿衣,超市永远有市场。尤其是在经济波动的时候,刚需消费反而更稳定,有些人反而会更倾向于去性价比高的商超买东西。
其次,它也算沾了一点“新零售”的边。虽然不像阿里、京东那样搞无人超市或者大数据推荐,但他们确实在升级系统、优化供应链、发展线上平台。比如他们有自己的APP,也能线上下单、门店自提,甚至还能送货上门。这些动作虽然不算激进,但也说明他们在跟上时代。
另外,他们还有“冷链物流”和“仓储物流”的布局。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物流概念股”?其实也算半个吧。他们建了自己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专门给自家门店供货,效率提高了,成本也控制得更好。这部分业务虽然不对外大规模开放,但未来如果能做成第三方物流,说不定还能拓展新收入来源。
还有一个点可能很多人没注意——他们涉足了“医药零售”。现在很多超市都在里面开药房,利群也有。虽然目前占比不大,但如果政策允许药店连锁扩张,或者医保定点资质更容易拿,这块业务未来也可能成为增长点。
所以总结一下,利群股份的概念不算多炫,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它更像是一个“传统行业+适度创新”的混合体。没有那种让人一看就想冲进去的爆发力,但也没有完全被时代抛弃。
三、前景怎么样?未来能不能走得远?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几天。前景这东西,说白了就是猜未来的生意好不好做。利群股份的前景,我觉得得分几个层面来看。
先说外部环境。现在整个零售行业都不太好过。电商冲击太大了,年轻人动动手指就能买到全国甚至全球的东西,谁还愿意大热天跑超市?再加上社区团购、直播带货这些新模式,传统商超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你看多少老牌百货关门歇业,就知道这行多难了。
但反过来说,也不是所有超市都没戏。像一些定位清晰、价格实惠、服务到位的商超,还是有人去的。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和家庭主妇,他们更习惯实地挑选商品,而且对价格敏感。利群在山东一带口碑还不错,很多老顾客认这个牌子,这就有了基本盘。
再说内部经营。利群这几年一直在压缩成本、提升效率。比如他们关掉了一些效益不好的门店,集中资源做核心商圈的店。同时加大了自有品牌的开发,毛利率比卖别人的品牌要高一些。这些动作说明管理层还是有想法的,不是坐等倒闭的那种。
另外,他们的物流体系算是一个优势。自建物流意味着对供应链有更强的掌控力,补货快、损耗低,这在零售业里是很关键的一环。别的小超市可能靠供应商配送,时间不稳定,而利群能自己调度,这点在疫情期间就体现出来了——那时候很多地方断货,但他们还能保证供应。
不过话说回来,光靠这些还不够。要想真正走出困境,还得看他们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比如线上业务能不能做大?能不能把会员体系做得更精细,实现精准营销?或者能不能把物流对外开放,变成一个盈利单元?
还有一个问题是扩张节奏。他们前几年也尝试过往外省发展,比如江苏、安徽,但效果一般。外地市场水土不服,品牌认知度不够,管理也跟不上。所以现在看起来,他们更倾向于深耕山东根据地,稳扎稳打。
总的来说,利群股份的前景谈不上多么光明,但也别轻易下结论说它没希望。它就像一个中年大叔,体力不如年轻人,但经验丰富、做事踏实。只要不犯大错,慢慢调整,还是有可能活得很好。
四、个股分析:这只股票到底值不值得看看?
说到个股分析,我就得把情绪收一收,尽量客观一点。毕竟炒股不能光靠感觉,得看数据、看逻辑。
先看股价走势。601366这几年的股价整体是偏弱的。从2017年上市后一度涨到十几块,后来一路阴跌,最低到过三四块钱。虽然中间也有反弹,但持续性不强。这说明市场对它的预期一直不高,资金关注度也不够。
成交量也是个问题。平时交易量很小,一天几百万成交额都算多了。这种股票,流动性差,你想买的时候可能挂单半天没人接,想卖的时候又怕砸盘。所以它不太适合短线炒作,更适合长期观察。
再看股东结构。前十大股东里有不少是原始股东和机构,但近几年也有不少减持的情况。这说明内部人对未来的信心可能也在动摇。当然,也不能一竿子打死,减持可能是个人资金需求,不一定代表公司不行。
然后是估值。目前市盈率(PE)看起来不高,十几倍左右,在整个消费板块里算便宜的。但你要知道,便宜是有原因的——因为利润增长慢,甚至有时候还在下滑。市净率(PB)也不高,大概一倍出头,说明股价已经接近净资产了。这种情况,要么是被低估,要么是资产质量有问题。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分红。利群股份这几年一直有分红,虽然金额不大,但至少说明公司还能赚钱,现金流还行。这对看重稳定回报的投资者来说是个加分项。
不过你也得警惕风险。比如它的负债率不算低,尤其是扩张时期借了不少钱。虽然现在在收缩,但利息负担还是有的。另外,商誉这块也有一定金额,万一哪天计提减值,利润就会大受影响。
所以综合来看,这只股票属于“有基本面支撑,但缺乏催化剂”的类型。它不像那种一夜暴富的题材股,也不像那种随时可能退市的垃圾股。它就在中间地带,安静地活着,默默地经营。
五、技术分析:图形上看,有没有机会?
技术分析这块儿,我得承认我不是高手,但我平时也会看看K线图,琢磨琢磨走势。
先看周线级别。601366的周线图过去几年基本上是一个大的下降通道。高点不断下移,低点也偶尔创新低。直到去年底今年初,才勉强站上了一个小平台。目前价格在5块到6块之间震荡,算是近两年的一个相对高位区域。
MACD指标呢,长期处于零轴下方,说明整体趋势偏弱。不过最近几个月出现了几次金叉,虽然没形成有效突破,但至少说明有资金在尝试介入。RSI(相对强弱指数)也没进入超买区,说明还没到疯狂追高的地步。
再看日线。你会发现它经常出现“脉冲式”上涨,比如某天突然放量拉个5%以上,然后接下来几天又慢慢回落。这种走势很典型——多半是消息刺激或者游资短炒,散户跟风进去,结果没人接力就又跌回去。
均线系统上,目前股价勉强站在60日均线之上,但年线(250日)还在上方压制着。这意味着如果想走强,必须连续放量突破年线,否则很容易被打回原形。
成交量方面,大部分时间都很清淡,但一旦有异动,量能会突然放大。比如去年年底有一次涨停,当天成交量是平时的五六倍。这种异常放量要特别注意,可能是变盘信号,但也可能是诱多陷阱。
还有一个现象是,它经常跟大盘走势不太一致。有时候大盘涨,它不动;大盘跌,它反而抗跌。这说明它的独立性比较强,受板块影响小,更多是自身因素主导。
所以从技术面看,这只股票目前处于一个“蓄势待发”但“动力不足”的状态。没有明显的上涨趋势,也没有继续破位下跌。更像是在一个箱体内磨底,等待某个契机打破平衡。
如果你喜欢做波段,可能会觉得这里有短线机会;但如果你追求趋势行情,那可能就得耐心等更明确的信号了。
六、基本面分析:这家公司到底赚不赚钱?
说到根本,还得回到基本面。一家公司好不好,最终要看它能不能持续赚钱。
先看营收。利群股份近几年的营业收入总体是在下滑的。从高峰期的将近两百亿,降到现在的不到一百五十亿。这说明它的主营业务在萎缩,门店数量可能没增加,甚至还在减少。
净利润更不容乐观。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连续几年都是负增长,有时候甚至是亏损。这可不是小事,说明主业盈利能力在恶化。虽然报表上还能看到净利润为正,但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卖资产、政府补贴这些“非经常性收益”。
毛利率方面,大概在20%左右,这在零售行业里不算高。相比之下,一些高端百货或 specialty store 能做到30%以上。利群主打平价路线,毛利空间本来就薄,再加上租金、人工成本年年涨,压力可想而知。
费用控制呢?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占营收比例不低,尤其是门店租金和员工薪酬,这些都是刚性支出。虽然他们也在裁员降本,但效果有限。毕竟超市少了人,服务质量就跟不上,顾客就更不愿意来了。
资产负债表上,总资产还算可观,主要是固定资产和存货。但应收账款也在增加,说明有些客户回款慢,资金占用严重。货币资金不算多,短期偿债压力不小。
现金流是个亮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这几年还算健康,说明卖货收的钱还是能覆盖日常开支。但这主要得益于压供应商账期,属于“借鸡生蛋”的模式,长期不可持续。
还有一个关键指标是ROE(净资产收益率)。这几年ROE一直在个位数徘徊,甚至低于5%,这说明股东投入的钱回报很低。比起那些动辄15%以上的优质企业,差距明显。
综合来看,利群股份的基本面可以说是“勉强维持”。它没有破产风险,但也没有强劲的增长动力。更像是一个“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状态——底子还在,但活力不足。
七、和其他超市股比,它算啥水平?
有时候光看一家公司不够,得横向比一比才知道它处在什么位置。
比如拿永辉超市来说,虽然它这几年也很难,但规模更大,全国布局更广,数字化转型也更积极。而且永辉背靠腾讯,有过一段资本加持的时期,资源更多。
再比如家家悦,同样是山东起家的超市,但它在供应链和生鲜运营上做得更精细,毛利率和净利率都比利好。而且家家悦的门店密度更高,协同效应更强。
还有像中百集团、步步高等,虽然也都面临挑战,但在某些区域市场仍有较强影响力。相比之下,利群的省外扩张并不成功,品牌影响力局限于胶东半岛一带。
从市值角度看,利群股份目前不到50亿人民币,在整个零售板块里属于偏小的。这意味着它既不容易被大资金关注,也缺乏并购重组的想象空间。
所以横向一比,你会发现利群股份既不是龙头,也不是黑马,就是一个中等偏下的区域性零售商。它的问题其他同行也有,但它解决得并不比别人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落后一步。
八、政策和行业趋势,对它有利吗?
最后还得看看大环境。毕竟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得跟着政策走,也得适应行业变化。
国家这几年一直在提“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这对零售业理论上是利好。但实际落地时,更多资源流向了新业态,比如直播电商、跨境电商,传统商超分到的雨露并不多。
另外,“统一大市场”这个概念出来后,理论上有利于跨区域经营的企业。但利群恰恰在这方面短板明显,省外扩张乏力,政策红利吃不到。
环保和节能要求也越来越严。超市用电量大,照明、冷柜、空调都是耗电大户。未来如果碳税或者绿色认证成为硬性要求,运营成本还会进一步上升。
但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鼓励社区商业发展。利群如果能把社区店做起来,贴近居民,提供高频刚需服务,还是有机会的。
还有就是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变化。中老年人是超市的主要客群之一,他们更依赖线下购物,对价格敏感,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只要服务好这部分人,基本盘就能稳住。
数字化转型也是大势所趋。虽然利群的线上业务做得不算突出,但如果能借助小程序、社群营销等方式提升复购率,也不是没有翻盘可能。
总的来说,行业趋势对它是“挑战大于机遇”。它需要改变,但改变的速度和力度,决定了它能否活下去。
九、我自己怎么看这只股票?
说实话,我对601366利群股份的感觉挺复杂的。
一方面,我挺佩服他们的坚持。在电商这么猛的情况下,还能守住那么多门店,维持正常运营,说明团队还是有能力的。而且他们没盲目扩张,懂得收缩战线,这种务实的态度在当下很难得。
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他们缺了点“狠劲”。很多转型动作都是小打小闹,没有真正下决心革自己的命。比如线上业务始终做不大,会员体系也没见多智能,营销活动也老套。这样下去,迟早会被更灵活的对手挤出局。
从投资角度,我觉得这只股票更适合“观察仓”而不是“重仓”。你可以把它放进自选股里,时不时看看有没有变化,但没必要重金押注。因为它缺乏明确的方向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迎来转折点。
当然,如果你是那种喜欢“捡便宜”的投资者,觉得低价+低估值就有安全边际,那它或许符合你的风格。但你要清楚,便宜是有原因的,价值陷阱也常常藏在这种看似“物美价廉”的股票里。
总之,我对它的态度是:尊重它的存在,理解它的难处,但不会轻易下注。
相关自问自答:
问:利群股份是国企吗?
答:不是,它是民营企业,虽然早期可能有集体所有制背景,但现在已经是股份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以民营为主。
问:它主要在哪些城市有门店?
答: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内,尤其是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另外在江苏、安徽也有部分门店,但数量不多。
问:它有没有线上业务?
答:有,他们有自己的APP和小程序,支持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或配送,但规模和影响力相比大型电商平台还差得远。
问:它为什么股价一直涨不起来?
答:可能是因为业绩增长乏力、行业整体低迷、缺乏热点概念,再加上流动性差,导致资金关注度低。
问:它有没有可能被借壳上市或者重组?
答:目前没有明确迹象。市值较小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但也要看是否有合适的资产和动机,暂时看不出相关动作。
问:它的分红怎么样?
答:近几年都有现金分红,股息率在1%-2%之间,不算高,但至少说明公司还有利润可分。
问:它和利群香烟有关系吗?
答:没有关系。利群香烟是浙江中烟的产品,而利群股份是青岛的零售企业,名字巧合而已,属于“撞名”。
问:它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答:在区域内主要是家家悦、银座股份等区域性商超,全国范围内则面临永辉、大润发等大型连锁的竞争。
问:它有没有自有品牌?
答:有,他们开发了一些自有品牌商品,涵盖食品、日用品等,目的是提高毛利率和差异化竞争能力。
问:现在这个价位算贵还是便宜?
答:从估值上看不算贵,市盈率和市净率都偏低,但便宜与否还要结合成长性和行业前景来判断,不能只看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