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沙滩财经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李商隐的诗集(包含评点解析)

2022-07-19 19:57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沙滩财经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沙滩财经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沙滩财经网在线客服

为有

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云母屏风后面的美人格外娇,京城寒冬已过却怕短暂春宵。
无端地嫁了个做高官的丈夫,不恋温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评点】
本诗为闺怨诗,创作时间没有准确记载,有人推测大概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至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之间,即李商隐之妻王氏去世之前。全诗抒写了宦家少妇因夫婿忙于上朝,抛下她香衾独卧而心生的怨情。本诗对少妇的心理刻画极为细致,少妇娇嗔的口吻也极为动人。为有,此以首句前二字为题,与诗歌内容没什么关系,也属于无题诗一类。
诗的头两句烘托氛围,点明题旨。第一句点诗的女主人公出身官宦之家。“云屏”是华丽的屏风,在此代指深闺。第二句交代时间和地点,点明诗眼:寒意渐退,春意渐浓,长安城内初春之晨,窗外丝丝寒意,帷帐内温暖舒适,正所谓“春宵一刻值千金”;然而一个“怕”字,让人意想不到,确定了这首诗的情感立足点。
后两句用妇人的口吻明写闺怨。女主人公埋怨自己与一位显赫官员成婚后,丈夫顾不得居室之中的春暖以及妻子的浓浓情意,每日早起登朝,只留下自己一人独守空房。于是,女主人公产生了“无端”的抱怨和“辜负香衾”的怅恨。金龟婿,唐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饰龟袋,在此代指夫婿的官职显赫。这两句诗用语平淡而表意深切,将女主人公心底的闺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之意,同王昌龄《闺怨》中“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谓异曲同工。不过王诗轻松活泼,趣味盎然;本诗则郑重地将夫妻厮守与夫君忙于国事相对立,以多情怨无情。对比之下,实际上揭示了古人一种普遍的烦恼,即功名与家庭有时难以兼顾,理想和现实又经常冲突。李商隐一生长期被这种烦恼缠绕,未得解脱。他一生苦恼多于快乐,哀伤多于甜蜜,这样的生命体验也都在他的诗歌中得以体现。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归家日程我还没有定期,今夜巴山的秋雨涨满了水池。
我们何时在西窗下共剪烛花,面对面倾吐今夜对你的相思。
【评点】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题又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也就是妻子。但有人考证,以为本诗是大中五年(851年)七月至九月间,诗人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所作。当时其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因此本诗应是寄给长安友人。今传李诗各本均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合适一些。其实,诗人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诗人诗作在后,当时交通阻塞、信息不灵,也是完全可能的。即使是诗人得到了妻子去世的消息,本诗作追忆解,也未尝不可。
前两句,诗人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描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首句一问一答,将无法摆脱的矛盾陈列出来,起伏有致,极富表现力。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两相对立,已跃然纸上,为全篇营造出悲怆沉痛的氛围,奠定了哀伤的基调。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看似写眼前景,实际包含了无尽的相思情。诗人将心中那绵绵羁旅愁、无尽相思苦与夜雨交织在一起,将归期而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加充分。诗人独自一人寄居在他乡,夜雨淅淅沥沥,此情此景本身就惹人伤感。再加上涨满秋池这一精细而又富于实感的景象,让人感觉诗人内心无法摆脱的愁思,似乎也弥漫于巴山蜀水之间了。
后两句,诗人从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写出了团聚时的幸福景象。“共剪西窗烛”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意。前句着“何当”二字,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够”,与开篇的“未有期”相呼应,诗人心中热切的盼望与难以料定的惆怅融合在一起,更见浓情。来日相聚时,同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两个人一起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的喜悦。于是,诗人想象中的乐,自然更反衬出今夜的苦;而诗人今夜的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谈资,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这首诗是诗人即兴而作,表现出其内心刹那间的情感变化。全诗语浅情深,曲折而含蓄,在遣词造句上无一丝矫揉造作之气,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面:质朴自然而又“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风格。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求贤接见放逐之臣,贾谊的才华风度十分超人。
可惜文帝虚席空自听讲解,不问治国大事只打听鬼神。
【评点】
本诗之意在于借古讽今。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力主改革弊政,曾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死时仅三十二岁。他被贬长沙的经历,被历代文人借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之意。诗人别出心裁,以贾谊奉诏由长沙返回京都,深夜谒见汉文帝的史实为题材写了这首诗。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回到京城时,汉文帝刚刚办完祭祀事宜,在宣室召见他。文帝还沉浸在鬼神异事中,就向贾谊请教有关鬼神的问题,贾谊回答得面面俱到,一直讲到深夜,听得文帝不由自主地向他靠近。全部听完后,文帝感叹:“我很久没见到贾谊了,总以为自己才学高过他,现在才知我不如他。”
前两句直接叙述文帝与贾谊宣室中夜对的情形。第一句“求贤访逐臣”,似乎是要称颂皇帝礼贤下士。第二句暗指汉文帝对贾生的才华学识十分钦佩。“才调”搭配“更无伦”,凸显出贾谊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形象。
后两句的笔调急转直下,将全诗的题旨道破,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夜半虚前席”承接上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汉文帝听贾谊言说时聚精会神的模样;最后一句忽然以“可怜”调转语意,并扣住“可怜”,将主题表现出来:讥讽文帝屈尊下顾,直至“夜半虚前席”,并非请教兴国安邦之策,竟是为卜问鬼神。
诗人把握史书中为人们所忽略的“问鬼神”一段,另辟蹊径,独抒新见,以贾谊怀才不遇之事,表达自己的不得志之意。整首诗措辞犀利辛辣,寄意深刻,极抑扬顿挫之能事。

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王母在瑶池中把绮窗打开,只听《黄竹》歌声哀怨漫尘埃。
八匹骏马一天飞驰三万里,周穆王因为什么不再回来?
【评点】
本诗借周穆王不能应西王母之约重来相会的故事,讽刺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死的愚蠢荒唐。全诗用词辛辣、立意巧妙。
诗人通过想象西王母盼望穆王“复来”,而穆王也许会履行诺言,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饰精美的窗户,远眺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他的哀民诗《黄竹歌》响彻云霄。第一句以“绮窗”一词衬托仙境的豪华,第二句用“动地哀”一词反映人间的凄惨。两句诗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对比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暗喻《黄竹歌》的诗人周穆王已经死去,空留诗歌在人间,仙境再美,他也无缘永驻,由此暗讽求仙的人;二是以《黄竹歌》暗示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老,以图永享富贵,有谴责之意。
诗的三四句是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赴约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马车上的八匹骏马纵横驰骋,一日能行三万里,他若想来轻而易举,况且自己又是盛情邀请。穆王也曾许下重诺,可是他为何还不来赴约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穆王已死。因此,就算西王母一直开窗远眺、殷勤盼望,也等不到穆王了。连仙人西王母都不能使她所看重的穆王免于一死,那人间那些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不是无稽之谈又是什么呢?诗人妙就妙在不发一字议论而使读者自己得出这个结论。需要注意的是,第四句是西王母心中的疑问,而不是诗人提出的反诘之辞。
不发一字议论也是本诗最大的特色。诗人没有直白地讽刺嘲弄,而是将讽刺的意味完全隐藏在对西王母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述当中。这种写法使诗歌生动异常,令人回味。因此,本诗的批判、嘲讽意味虽然尖锐、犀利,但却表达得非常委婉,使得全诗明白酣畅又含义深远,显示出了诗人构思之独特。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上映照着昏暗烛影,天上银河西移晨星渐渐消隐。
月里嫦娥应该后悔偷吃灵药,夜夜望着碧海青天哀叹伤心。
【评点】
这首诗题为“嫦娥”,看似描写嫦娥,实际上是写主人公孤独寂寥、境况不佳之时内心的真切感受和独白。
诗的一二句描写主人公所处环境和彻夜不眠的情景。“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近拂晓;“渐”字形象地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则真实地描摹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画面。形单影只的主人公,对着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的心似乎也正随着那晨星逐渐下沉。这两句诗虽然并未从正面刻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但却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他那寂寥哀戚、孑然一身的惆怅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漫漫长夜,天空中最令人瞩目、引人遐思的当属那一轮明月。而明月往往使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主人——嫦娥。嫦娥孤居广寒宫,无人陪伴,在主人公看来,她的寂寞孤单跟自己是一样难以派遣、无处不在的。于是,他心里不禁有了这样的想法:嫦娥肯定日日懊悔当年偷吃了长生不老药,以至于要永远独居月宫,忍受寂寞的折磨。恐怕上彻青天、下穷碧海,这份悔恨与孤寂之情也是难以排遣、无法摆脱的吧。“应”字表达了推测的含义,因为有前几句的铺垫,这种推测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更体现了主人公对嫦娥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所以诗的三四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心情的揣测,不如说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然而,这位寂寞独处、整夜未免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是诗人本人吗?诗中并未明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诗中抒发的寂寥悲切之情,以及“悔偷灵药”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含义深远。当时,社会动乱,现实黑暗,诗人身处恶境,却始终致力于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一种高尚的境界,可结果往往是使自己更加孤立无援。清高与寂寞历来是一对孪生兄弟,诗人自赏又自伤,既不甘与世俗为伍,又难以忍受寂寞的吞噬。这种难以捉摸的心理,诗人却在此用精炼蕴藉的语言微妙而恰当地阐述出来。诗中所表达的温暖而哀伤的美,很容易引起当时文人雅士的共鸣,这也是诗的典型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李商隐的诗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李商隐的诗集(包含评点解析)

admin

|

为有

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云母屏风后面的美人格外娇,京城寒冬已过却怕短暂春宵。
无端地嫁了个做高官的丈夫,不恋温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评点】
本诗为闺怨诗,创作时间没有准确记载,有人推测大概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至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之间,即李商隐之妻王氏去世之前。全诗抒写了宦家少妇因夫婿忙于上朝,抛下她香衾独卧而心生的怨情。本诗对少妇的心理刻画极为细致,少妇娇嗔的口吻也极为动人。为有,此以首句前二字为题,与诗歌内容没什么关系,也属于无题诗一类。
诗的头两句烘托氛围,点明题旨。第一句点诗的女主人公出身官宦之家。“云屏”是华丽的屏风,在此代指深闺。第二句交代时间和地点,点明诗眼:寒意渐退,春意渐浓,长安城内初春之晨,窗外丝丝寒意,帷帐内温暖舒适,正所谓“春宵一刻值千金”;然而一个“怕”字,让人意想不到,确定了这首诗的情感立足点。
后两句用妇人的口吻明写闺怨。女主人公埋怨自己与一位显赫官员成婚后,丈夫顾不得居室之中的春暖以及妻子的浓浓情意,每日早起登朝,只留下自己一人独守空房。于是,女主人公产生了“无端”的抱怨和“辜负香衾”的怅恨。金龟婿,唐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饰龟袋,在此代指夫婿的官职显赫。这两句诗用语平淡而表意深切,将女主人公心底的闺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之意,同王昌龄《闺怨》中“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谓异曲同工。不过王诗轻松活泼,趣味盎然;本诗则郑重地将夫妻厮守与夫君忙于国事相对立,以多情怨无情。对比之下,实际上揭示了古人一种普遍的烦恼,即功名与家庭有时难以兼顾,理想和现实又经常冲突。李商隐一生长期被这种烦恼缠绕,未得解脱。他一生苦恼多于快乐,哀伤多于甜蜜,这样的生命体验也都在他的诗歌中得以体现。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归家日程我还没有定期,今夜巴山的秋雨涨满了水池。
我们何时在西窗下共剪烛花,面对面倾吐今夜对你的相思。
【评点】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题又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也就是妻子。但有人考证,以为本诗是大中五年(851年)七月至九月间,诗人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所作。当时其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因此本诗应是寄给长安友人。今传李诗各本均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合适一些。其实,诗人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诗人诗作在后,当时交通阻塞、信息不灵,也是完全可能的。即使是诗人得到了妻子去世的消息,本诗作追忆解,也未尝不可。
前两句,诗人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描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首句一问一答,将无法摆脱的矛盾陈列出来,起伏有致,极富表现力。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两相对立,已跃然纸上,为全篇营造出悲怆沉痛的氛围,奠定了哀伤的基调。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看似写眼前景,实际包含了无尽的相思情。诗人将心中那绵绵羁旅愁、无尽相思苦与夜雨交织在一起,将归期而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加充分。诗人独自一人寄居在他乡,夜雨淅淅沥沥,此情此景本身就惹人伤感。再加上涨满秋池这一精细而又富于实感的景象,让人感觉诗人内心无法摆脱的愁思,似乎也弥漫于巴山蜀水之间了。
后两句,诗人从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写出了团聚时的幸福景象。“共剪西窗烛”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意。前句着“何当”二字,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够”,与开篇的“未有期”相呼应,诗人心中热切的盼望与难以料定的惆怅融合在一起,更见浓情。来日相聚时,同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两个人一起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的喜悦。于是,诗人想象中的乐,自然更反衬出今夜的苦;而诗人今夜的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谈资,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这首诗是诗人即兴而作,表现出其内心刹那间的情感变化。全诗语浅情深,曲折而含蓄,在遣词造句上无一丝矫揉造作之气,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面:质朴自然而又“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风格。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求贤接见放逐之臣,贾谊的才华风度十分超人。
可惜文帝虚席空自听讲解,不问治国大事只打听鬼神。
【评点】
本诗之意在于借古讽今。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力主改革弊政,曾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死时仅三十二岁。他被贬长沙的经历,被历代文人借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之意。诗人别出心裁,以贾谊奉诏由长沙返回京都,深夜谒见汉文帝的史实为题材写了这首诗。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回到京城时,汉文帝刚刚办完祭祀事宜,在宣室召见他。文帝还沉浸在鬼神异事中,就向贾谊请教有关鬼神的问题,贾谊回答得面面俱到,一直讲到深夜,听得文帝不由自主地向他靠近。全部听完后,文帝感叹:“我很久没见到贾谊了,总以为自己才学高过他,现在才知我不如他。”
前两句直接叙述文帝与贾谊宣室中夜对的情形。第一句“求贤访逐臣”,似乎是要称颂皇帝礼贤下士。第二句暗指汉文帝对贾生的才华学识十分钦佩。“才调”搭配“更无伦”,凸显出贾谊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形象。
后两句的笔调急转直下,将全诗的题旨道破,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夜半虚前席”承接上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汉文帝听贾谊言说时聚精会神的模样;最后一句忽然以“可怜”调转语意,并扣住“可怜”,将主题表现出来:讥讽文帝屈尊下顾,直至“夜半虚前席”,并非请教兴国安邦之策,竟是为卜问鬼神。
诗人把握史书中为人们所忽略的“问鬼神”一段,另辟蹊径,独抒新见,以贾谊怀才不遇之事,表达自己的不得志之意。整首诗措辞犀利辛辣,寄意深刻,极抑扬顿挫之能事。

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王母在瑶池中把绮窗打开,只听《黄竹》歌声哀怨漫尘埃。
八匹骏马一天飞驰三万里,周穆王因为什么不再回来?
【评点】
本诗借周穆王不能应西王母之约重来相会的故事,讽刺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死的愚蠢荒唐。全诗用词辛辣、立意巧妙。
诗人通过想象西王母盼望穆王“复来”,而穆王也许会履行诺言,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饰精美的窗户,远眺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他的哀民诗《黄竹歌》响彻云霄。第一句以“绮窗”一词衬托仙境的豪华,第二句用“动地哀”一词反映人间的凄惨。两句诗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对比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暗喻《黄竹歌》的诗人周穆王已经死去,空留诗歌在人间,仙境再美,他也无缘永驻,由此暗讽求仙的人;二是以《黄竹歌》暗示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老,以图永享富贵,有谴责之意。
诗的三四句是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赴约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马车上的八匹骏马纵横驰骋,一日能行三万里,他若想来轻而易举,况且自己又是盛情邀请。穆王也曾许下重诺,可是他为何还不来赴约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穆王已死。因此,就算西王母一直开窗远眺、殷勤盼望,也等不到穆王了。连仙人西王母都不能使她所看重的穆王免于一死,那人间那些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不是无稽之谈又是什么呢?诗人妙就妙在不发一字议论而使读者自己得出这个结论。需要注意的是,第四句是西王母心中的疑问,而不是诗人提出的反诘之辞。
不发一字议论也是本诗最大的特色。诗人没有直白地讽刺嘲弄,而是将讽刺的意味完全隐藏在对西王母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述当中。这种写法使诗歌生动异常,令人回味。因此,本诗的批判、嘲讽意味虽然尖锐、犀利,但却表达得非常委婉,使得全诗明白酣畅又含义深远,显示出了诗人构思之独特。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上映照着昏暗烛影,天上银河西移晨星渐渐消隐。
月里嫦娥应该后悔偷吃灵药,夜夜望着碧海青天哀叹伤心。
【评点】
这首诗题为“嫦娥”,看似描写嫦娥,实际上是写主人公孤独寂寥、境况不佳之时内心的真切感受和独白。
诗的一二句描写主人公所处环境和彻夜不眠的情景。“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近拂晓;“渐”字形象地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则真实地描摹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画面。形单影只的主人公,对着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的心似乎也正随着那晨星逐渐下沉。这两句诗虽然并未从正面刻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但却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他那寂寥哀戚、孑然一身的惆怅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漫漫长夜,天空中最令人瞩目、引人遐思的当属那一轮明月。而明月往往使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主人——嫦娥。嫦娥孤居广寒宫,无人陪伴,在主人公看来,她的寂寞孤单跟自己是一样难以派遣、无处不在的。于是,他心里不禁有了这样的想法:嫦娥肯定日日懊悔当年偷吃了长生不老药,以至于要永远独居月宫,忍受寂寞的折磨。恐怕上彻青天、下穷碧海,这份悔恨与孤寂之情也是难以排遣、无法摆脱的吧。“应”字表达了推测的含义,因为有前几句的铺垫,这种推测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更体现了主人公对嫦娥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所以诗的三四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心情的揣测,不如说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然而,这位寂寞独处、整夜未免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是诗人本人吗?诗中并未明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诗中抒发的寂寥悲切之情,以及“悔偷灵药”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含义深远。当时,社会动乱,现实黑暗,诗人身处恶境,却始终致力于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一种高尚的境界,可结果往往是使自己更加孤立无援。清高与寂寞历来是一对孪生兄弟,诗人自赏又自伤,既不甘与世俗为伍,又难以忍受寂寞的吞噬。这种难以捉摸的心理,诗人却在此用精炼蕴藉的语言微妙而恰当地阐述出来。诗中所表达的温暖而哀伤的美,很容易引起当时文人雅士的共鸣,这也是诗的典型意义所在。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