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沙滩财经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五言律诗大全500首(评点赏析)

2022-07-19 19:57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沙滩财经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沙滩财经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沙滩财经网在线客服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吹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送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评点】
这是一首月夜怀人之作,描写明月夜相思的情景,抒写诗人怀念亲友的深情,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历来被人传诵。需要说明的是,诗中的“相思”、“佳期”等指怀念人世间常有的感情,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爱情。
诗的首联高华浑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第一句“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是写景,第二句则是因景生情,“令人想起了远隔千山万水的亲朋好友,此时此刻他们也与我观赏着同一轮明月”。这两句诗与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更显得自然流畅、不事雕琢,意境也就更加恢弘。第一句写“望月”,第二句写“怀远”,两句均紧扣诗题,但看上去却不着痕迹。
颔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殷切思念。“情人”,可指多情的人、有怀远情思的人,此处是诗人自称;“遥夜”指长夜;“竟夕”意为通宵。诗人想念远方好友,竟至于通宵不眠,还因此埋怨起夜太漫长。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严格要求颔联和颈联的对仗。这一联是流水对,浑然天成,颇具美感。
颈联紧承颔联,详细描述了诗人难以入眠的情形,生动形象,很是传神。“怜”,意为爱怜、怜惜;“滋”,打湿之意。第五句写诗人在房间徘徊,熄灭蜡烛后见到地上铺满银色的月光,不禁生出爱怜之意;第六句写夜色深沉,诗人独自在庭院流连,感觉到露水打湿了披着的衣裳。本联对仗工整,细致入微。
尾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堪”,指不能;“盈手”,满手之意;“佳期”,指重聚之日。这两句诗意为:我无法手捧月光送给千里相隔的亲友,只盼望在梦中与你们相会。此处化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中“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一句的诗意,加以升华,表达出了缠绵不绝的情思。
全诗描写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意境清新,寄兴深远,细细品味,甚是动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五津只见一片风烟迷蒙。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评点】
这是王勃在长安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令的杜姓朋友时所作的抒情诗,为赠别名篇。众所周知,人们在同亲朋好友告别时,总会恋恋不舍,伤心难过,也会说一些祝福勉励的话,比如一路顺风、望自珍重等等,有时还会作出“儿女之态”,潸然泪下。这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诗歌是一门艺术,如果一首诗写了这样的内容,就会有落入俗套之嫌,难成佳作。而王勃无愧于“诗杰”的美誉,他的这首赠别诗别具一格,以最为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世人展现了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朋友真挚深厚的情感,境界高远,感人至深。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千古名句,意思是说,只要把朋友真正地放在心里,哪怕他远在天涯,也感觉他就在身边。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即县尉。唐代官制,每县有县令、县尉,令称“明府”,尉称“少府”。之任,赴任。本诗一题作《杜少府之任蜀川》。唐初本无“蜀州”,垂拱二年(686年)始置蜀州,时王勃已死。蜀州,泛指蜀地。
诗的首联写景,对仗工稳,气象壮阔,生动地写出了送别时的环境。当时诗人在长安做官,他要送好友杜少府赴蜀地任职。两人一同出长安城,来到分手之处,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诗人只好借浏览周围的景致来克制自己的情绪。“城阙辅三秦”,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广阔无边的三秦大地所“辅”(护卫),气势恢弘;“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川西岷江流域,句意为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被茫茫的风烟所阻隔,什么都难以分辨。句中离情初露,为下文奠定了基础。秦地和蜀地万里相隔,诗人用一个“望”字就将两地巧妙地联系起来,实在是妙笔。另外,“风烟”二字也暗示出路途遥远,行路艰难,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
首联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颔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诗人欲吐还吞。“同是宦游人”是诗人的宽慰之词,指出了与朋友分别的必然性。正所谓千里搭长棚,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之间不管情谊多么深长,都不可能始终相聚,总有一天会因各种原因面临别离。而对诗人和杜少府来说,分别的原因就是“同是宦游人”。两人都是朝廷命官,都要遵守王命、忠于职守,命令一来,自然就要各奔东西。但是,不管距离多远、分开多久,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是不会有所改变的,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意思。
颈联更近一步,奇峰突起。诗人一方面强调友谊的真诚与持久,另一方面也鼓励友人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两句诗含义绵长,是全诗的核心,展现出诗人的宽广胸襟和远大志向,也使两人深厚的友情得以升华。人们称惺惺相惜的朋友为“知己”,知己有时在身边,有时却在天南地北。然而不论空间的距离多远,时间过去了多久,知己间的情谊是不可动摇的。同时,决不能狭隘地认定“知己”仅此一人:天下之大,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也时时可能跟他们成为朋友。怀着这样的认知送别友人就不会感到凄凉落寞,反而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心态,对前路充满信心。从构思看,此联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
尾联紧接上联,诗人不仅点明“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朋友:“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歧路”,点出题面“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诗人语重心长,力劝朋友在道别之时,千万莫像孩童,悲伤难忍,泪水连连,甚至拿出手帕来擦眼泪,而是要充满信心,乐观积极地走向新的生活。
南朝大文豪江淹在《别赋》里列举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首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更是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唐人的许多赠别诗也都哀婉凄绝,令人悲伤得难以自制。但王勃的这首诗却一洗儿女之态,以开阔的意境、积极的心态为赠别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诗格调高妙、难以超越,实在不愧为千古佳作。

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像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我被囚在牢墙的西边,这里是法官审理罪犯的地方,墙外有几株老槐树。这些古槐树虽然还是活的,但也形同东晋名士殷仲文所说的枯树,这就是我接受审问的所在,就像周朝召伯审理诉讼,让囚犯等候判决的地方。每天到了晚间,秋蝉的鸣声清远悠扬,像是深沉的叹息,比我过去曾听到的蝉鸣更加凄切哀怨。难道是由于人的心境和过去不同,就以为蝉鸣比从前更悲哀吗?唉呀!蝉的声音足以感动人,蝉的操行和贤人相似。所以蝉身的高洁,具有君子达人的高尚情操;它脱去了皮,就像弃俗成仙的仙人灵姿。蝉在一定的季节里出现,合乎自然的规律,适应季节的变化,善于掌握出处进退的时机。蝉不因黑夜的到来就闭上眼睛,人也不能因世道的黑暗就视而不见;蝉的双翼虽薄,但很皎洁,人也不能因为世俗看重富贵权势而变易自己的节操。蝉在大树上唱和轻柔回旋的风声,音韵姿态出于自然;在秋天啜饮高处坠落的露珠,高洁品格怕人知晓。我迷失了道路,过着艰难忧虑的生活,遭受着囚禁。虽不哀伤,但怨恨自己还没到秋天,却像秋天摇落凋零树木一样的先衰了。听到蝉叫声使人感到生命的短促,从而懂得了隽不疑的母亲听到儿子平反冤狱的消息要特别高兴的原因;好像见到蔡邕听琴时螳螂抱影的情景,恐怕要遭杀害而不安。心中有感作本诗,赠送诸位知心朋友。因事物感发胸中之情,哀怜秋蝉的薄弱羽翼即将飘零;希望让人知晓道理,怜悯蝉鸣的余声即将寂寞。不是为了文辞华美,而是用来表达深沉忧思。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墙外的秋蝉一声声凄鸣,激起我狱中人满怀愁。
怎能忍受秋蝉黑色头影,来对我被诬人苦叹悲吟。
霜露重蝉有翅也难飞进,风阵阵淹没了蝉的叫声。
没有人相信我清高洁白,更有谁能代我表白冤情?
【评点】
本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抒发了诗人被朝廷冷落,贬黜入狱后的悲愤心情。
首联以蝉声开篇,描写秋末冬至,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蝉的凄凉鸣声。听到此音,身陷囹圄的诗人不禁感怀伤情。此联对仗严谨,音律优美。颔联“不堪”与“来对”相互呼应,诗人由蝉的现状联想到自己,表达了内心的伤感和对朝廷黑暗的愤懑。“白头吟”是古时乐府佳作,描写一名被爱人抛弃的女子的哀怨心情,表现了她对爱情专一的渴望。诗人以此自喻,表明自己屡次被贬,仕途坎坷,黑发渐渐斑白的凄凉现状。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的秋蝉仍是“玄鬓”,对比之下难免伤感。多年来,诗人为成就功业劳碌奔波,刚刚升任侍御史却再次遭人陷害,抑郁之情油然而生。
颈联看似说蝉,却也是托物言己,把诗人多年来的坎坷经历全然呈现。整句运用多处比喻,“露重”、“风多”即周遭事物的不尽如人意;“飞难进”是对诗人难以在官场有所作为的描写;“响易沉”暗喻诗人的观点看法受到打压。结尾以一句设问点明,虽拥有蝉的高洁品质,但却含冤入狱,诗人的怨愤跃然纸上。
整首诗流畅自然,比喻精妙,托物言志,寓意深远,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唯有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才对季节变化感到特别惊心。
霞光从海面上拥出一轮红日,江南大地柳叶翩翩梅花缤纷。
温暖气候催促黄鹂欢快鸣叫,和煦阳光哺育绿草欣欣向荣。
忽然听到你吟哦的典雅诗作,思乡回归之情使我泪湿衣襟。
【评点】
永昌元年(689年),诗人宦海沉浮近二十年,诗名大震,却仍远离京洛,在江阴当小官。早春时节,诗人与友人一起出游踏青,本是赏心乐事,诗人却心情不悦,写下本诗。这首诗是陆丞所作《早春游望》的和作,是山水诗中的杰作。诗人准确地把握住了早春时节物候的变化及客居他乡游宦之人的心理感受。诗题中的“和”,指用诗应答。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诗人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全诗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因物感兴,即景生情。
诗一开篇,诗人点明自身的处境,既“宦游”且“独”,可见诗人孤身一人远离家乡,进而指明这样的人对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触目惊心,容易产生思乡之情。
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着重描写江南早春景象。颔联概写早春晨景:日出之前,云蒸霞蔚,五彩缤纷,曙色似乎是云霞从海中带出的;春归大地,红梅吐艳,绿柳催芽,似乎春天是梅柳从江南渡过来的。这两句将“云霞”与“曙”、“梅柳”与“春”的关系倒置,构思独特,精警洗练,成为千古名句。颈联进一步描写了早春的景物,黄鸟啼鸣,浮萍飘绿,声色相间,凸显春色。
尾联“忽闻”突转,点出诗人的早春游望之诗作,进而勾起自身触景之情。“归思欲沾襟”响应首联“偏惊物候新”,前后呼应,点明思归和道出诗人伤春的本意。
诗人通过描写异地季节的变化,抒发了在外做官的感慨与思乡的情绪。全诗语言生动,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因物感兴,即景生情。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阴历十月大雁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就折回。
我行程未止仍远涉岭南,不知何日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后江面泛着涟漪,深林昏暗瘴气浓重不散。
来日我向北遥望故乡地,应能看到山头初放红梅。
【评点】
这是诗人被流放时途经大庾岭,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全诗通过描写诗人途中所见景物,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对家乡的思念。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此就有了“北雁南归不过岭”的传说。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他却成了谪罪之人,被发配岭南。人生急转直下,他心中的痛苦哀伤自然可以想见。
诗人途经大庾岭时,眼望苍茫山色,雁飞长空,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与中原阻隔开来,倍感失意,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农历十月,大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却要继续翻山越岭,去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不知何时才能重过大庾岭,返还故乡。诗人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两两对照,将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复杂心情表现得深切感人。
后四句写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黄昏来临,江潮初落,水面平静,瘴气缭绕,而诗人却心潮澎湃:山林四合,瘴气萦绕,故乡何在?望眼欲穿,前程何往?明晨踏上岭头时,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诗人的悲苦和乡思展露无遗。五六两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苦的心情。这种写法使抒情又推进一层,使诗中情感更加深刻细腻、强烈具体。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写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使情韵愈加醇厚,使诗句饱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写“愁”,虽未着一“愁”字,却写得愁绪满怀,凄恻缠绵,情真意切,动人心弦。这与诗人别具匠心地布景言情、以景衬情、情景融合、传情达意,是分不开的。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听说那戍守在黄龙城的驻军,连年地进行战争总是不撤兵。
可怜这深闺少妇仰望的明月,还长年照耀着塞外汉家兵营。
今宵闺中少妇望月怀念丈夫,昨夜征人也在望月思念亲人。
有谁能够高擎战旗擂起战鼓,一举平定敌寇攻下他大本营。
【评点】
“杂诗”是魏晋以来常见的一种“无题”抒情诗,内容多为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征戍之怨。本诗通过儿女之情写征戌之苦,在反战情绪中,寄托了诗人用武力维护边境和平的理想,是初唐五言律诗中的名篇。诗人从闺中思妇的角度,描述了她对远征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了百姓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绪。除了对战争频繁的哀怨之外,诗人还表达了对良将的期盼之情,希望良将尽快出现早日结束战争,也暗暗吐露了对边将无能的谴责。
首联叙事,诗人用平易的语言娓娓道来,于平静中见不平:边境要塞,战火连年。人戍“黄龙”,远别乡土;战火“频年”不息,生死难测,怎能不让人嗟叹呢?
颔联借月抒怀。诗人选择了月亮,写思妇、征夫的相思之苦。思妇在闺,征夫在营,同在月华照耀之下,却不能同赏。在思妇眼里,明月是他们夫妻心心相印的象征,但这眼前的月亮却再也不如往昔那样明亮,因为往昔的明月早已离开深闺,随丈夫远去汉家营了。而“可怜”和“长照”两个词,则准确地表现出此时他们相思的痛苦,既包含着遗憾,也承载着无奈。年年夜夜,他们只能对月垂泪。此联看似写月,却字字含情,内涵丰富,清新别致。
抒写至此,诗人意犹未尽。因此,颈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思。“少妇”对“良人”,“今春意”对“昨夜情”。对仗工整,互文见意。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虚度,思妇怎能不惆怅!漫漫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就在征夫的眼前。
尾联抒写出了思妇与征夫的共同愿望:希望能有良将率众克敌制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诗以问句的形式,照应了首联“频年不解兵”的问题,也隐含着诗人对边关将领无能的谴责。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大清早进入了古老寺院里,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寂静,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评点】
本诗是一首题壁诗,借写破山寺后禅院幽静的晨景,展现了禅寺的空灵幽深、大自然的清新静谧,抒写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本诗文笔自然,构思巧妙,意境悠远,神韵独特,属于盛唐山水诗中极具个性的名作。诗题中的“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则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诗的首联简洁而清晰地描摹出了清晨时后禅院的景色:初升太阳的金光遍洒寺院,使寺院变得亮丽明艳;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充分沐浴着阳光,显得愈发苍翠碧绿,令人心神荡漾。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之幽深,“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禅院生机盎然的景色描绘得真切动人,流露出诗人欣喜愉悦的情绪。本联描绘了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刻画近景作了铺垫。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实为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高林之下,翠竹从中,一条曲折小径绵延深入远处,竹影摇曳,小径深幽;繁花深处,禅房一角的挑檐隐约可见。如此幽静深僻之所,只有高僧堪与匹配。在诗人眼中,竹径、禅房、花木乃是浑然天成,不可分割。该联既点题,又显意,历来为后人所叹赏。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自然精巧。一个“悦”字,雕琢了“山光”,写活了“鸟性”:鸟竟然如人一般,欣赏“山光”、赞叹“山光”;一个“空”字,予“潭影”以灵性,赐“人心”以解脱之法:看那潭影幽深空洞,怡然自得,人心不也该似这般无欲无求,方能自得其乐吗?
尾联巧妙地将全诗化为一曲优雅的乐章:万籁俱寂,只有钟磬受到长长一击后留下的袅袅余音,与日光相融,与紫烟纠缠,犹如梵音入诗人之耳。此音扫除世间污尘,久久荡漾在诗人的心间。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条弯曲道路展现在青山下,山前绿水上荡漾着一只小船。
潮水漫涨两岸显得更加宽阔,风向正顺桅杆上高悬着孤帆。
残夜未消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江南早有春天气息。
写好书信如何才能传到家乡?只有请托归雁带到洛阳那边。
【评点】
本诗是诗人旅途思乡之作。诗人以准确精练的字词描写冬末春初时,他在北固山下远眺所见到的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写景鲜明,风格壮美。诗题中的“次”是停歇的意思,此处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地势险固。
诗以对偶句开篇,自然工巧,令人耳目一新。诗人乘舟,沿着“客路”在“绿水”中前行,两边皆是茫茫青山。本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已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身在江南、怀念家乡的羁旅之思,同时也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颔联写诗人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春潮暴涨,江水茫茫,诗人远远望去,江面似乎已经齐岸,极大地拓宽了行舟上面的人们的视野。“潮平两岸阔”一句颇有气势,下句“风正一帆悬”则更显精彩。“正”字兼有“顺”、“和”二意。诗人以“风正”代“风顺”,暗示了“风顺”是无法保证“一帆悬”的,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之时,帆才能够“悬”。
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暗示了时光流逝,而且是匆匆忙忙、迫不及待,不禁令身在“客路”的诗人乡思满怀。诗人将“日”与“春”视为美好的新生事物,同时用“生”字和“入”字加以修饰,以拟人的手法使它们拥有了人的意念和思想。表面上看,诗人无意说理,但却通过描写这时序、节令,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在“残夜”初升,驱走了漫天黑暗;江边已经露出“春意”,必将赶走严冬。该联不仅写景逼真,而且揭示了人生哲理,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绪,缔造出不容忽视的艺术效果,因此历来为人所称道。
尾联紧承上联而来,遥应首联,写诗人的淡淡乡思。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驶去。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产生了“托雁传书”的想法。
全诗用笔自然、情感真切,是难得的佳作。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薇。
早上随着天子的仪仗入朝,傍晚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评点】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诗人由杜甫推荐而任右补阙。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年—758年)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本诗是岑赠杜之作,表露心迹,暗抒感慨。描写了谏议官左拾遗的官场生活。诗人自伤迟暮,无法尽力,规劝别人继续进取。全诗笔法隐晦,曲折地抒发了诗人内心之忧愤,词藻艳丽,雍容华贵。
前两联写二人同时上朝景象,以“丹陛”、“紫微”、“天仗”、“御香”渲染华贵环境。但揭开诗中这些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荣华显贵”的帷幕,我们不难看出朝官生活的真实面目: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朝官们每天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小跑入朝廷,看似兴师动众,却办不了什么大事,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
颈联,诗人直抒胸臆向老友吐露内心悲愤。一个“悲”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因此,诗人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圣朝无阙事”看似称颂,实为反语。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使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朝政的失望。
这首诗寓贬于褒,绵里藏针,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诗人内心忧愤,有寻思不尽之妙。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喜爱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举止风流潇洒天下闻名。
年轻时你就鄙弃功名富贵,老来隐卧深山陪伴着松云。
对月畅饮常常是尽醉为欢,迷恋山花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难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评点】
本诗是李白游襄阳访孟浩然后所作。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风流潇洒的诗人性格,邈然超世的隐者之心,是两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而这首诗就是他们二人友谊的见证。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李白通过描写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清高品格,表达了真挚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自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点题,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钦敬仰慕之情。一个“爱”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出众,李白仰慕不已,故以“夫子”相称。
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刻画了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颔联的“红颜”对“白首”,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分别象征着仕途与隐遁、富贵与淡泊。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逸,弃达官之车马华服而取隐士之松风白云,可见其高风亮节。
颔联纵写孟浩然的生平,而颈联则横写他的隐居生活:皓月当空,他把酒临风,醉卧花丛之中,流连忘返。颔联用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正反纵横,笔法灵活。
尾联直接抒情,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品格。孟浩然是李白仰望的高山,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李白有了“安可仰”的感叹,只能在此向孟浩然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以“高山”喻对方,使对方的形象更加生动。
全诗语言自然古朴,诗情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李白的率真个性。同时,诗歌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了李白深切的敬慕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
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评点】
本诗是诗人出蜀东下所写的告别故乡的抒怀诗。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满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东下。本诗就是在旅途中写的。从诗的内容上看,本诗应该是诗人在船里吟诵的,他与送行的人应该是同舟共发。本诗描写了诗人路过荆门时所见的两岸的瑰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诗题中的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在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
首联两句说明了诗人远游的目的地——楚国。诗人从水路走,乘船过巴渝,经三峡,一路奔向荆门之外。他主要是想去楚国故地的湖北、湖南游历。当时,诗人坐在船上,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
颔联写随着船的前行,诗人眼中景色的变化。当船行驶到荆门一带的时候,两岸的崇山峻岭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的旷野平原。诗人一眼望去,江水奔涌,天地辽阔,诗人的视域顿时由狭窄变得开阔起来,心情也随之变得更加畅快。“江入大荒流”中的“入”字用得既贴切又极有分量。随着滚滚奔腾的江水,看着溅起的朵朵浪花,听着“哗哗”的流水声,诗人顿时焕发了青春的朝气。这两句的笔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历,杜甫停船细观。
接着,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再写山势与流水了,而写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夜晚,江面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云彩瑰丽、变幻无穷,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奇异景色。诗人用云彩结成的海市蜃楼反衬天空的辽远、江堤的广阔,用水中的月亮衬托水面的平静,对比效果突出。
尾联写乡情。面对荆门附近的风光和流过家乡的江水,诗人突然开始思念家乡。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是用“故乡水流经万里为他送行”的别致写法,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全诗结构层次分明,波澜起伏;意象瑰丽,风格宏伟,意境高远。尤其是第二联两句诗,更是写得大气非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历来为人称颂。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巍峨的青山横卧在北城之外,清澈的流水紧紧环绕着东城。
今天在此地你与我竟然分别,你要像孤零的蓬草万里飘零。
浮云飘忽不定如同你的心意,落日迟迟犹如朋友惜别深情。
忍痛挥手告别你便从此离去,马儿它不愿分离也萧萧长鸣。
【评点】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诗中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相映衬,色彩绚丽。班马长鸣,形象新鲜生动。自然美和人情美完美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气韵灵动。本诗节奏明快,虽是离别诗,却没有一味表达伤感,而是在乐观中让读者体味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也是李白送别诗历来为人称道之处。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蜀僧濬怀抱着一张绿绮琴,从西面的峨眉峰上下山来。
感谢他挥手为我弹奏一曲,像听到万山滚动松涛澎湃。
我的心灵就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钟声响天外。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上暮色,高空中又布满了重重雾霭。
【评点】
本诗写的是诗人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的情景,琴声优美,引人入胜。题目中的蜀僧濬是四川的僧人,名濬。
首联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是说弹琴的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此联笔墨不多,却把这位琴师写得气派十足,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十分倾慕琴师。同时,诗人生长在四川,对故乡四川自然有一种独特的感情。此联点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是诗人的老乡,一方面表明诗人因此而对这位琴师很有好感,另一方面也吐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颔联写弹琴,诗人用“如听万壑松”来表现琴声激越的气势,凸显琴声的不同凡响,使人真切地体会到琴声的铿锵有力。
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让人听罢心旷神怡,意犹未尽。“客心洗流水”一句化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诗人通过含蓄自然的抒写,既表现了琴声如流水般顺畅优美,又暗示出自己和琴师已经像知己一样,对音乐有着共同的感悟和体会。“余响入霜钟”写琴声渐渐飘向远方,最后和日暮时分的钟声产生共鸣,暗示天色已晚。
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环顾四周,发现青山不知何时开始已被一层暮色笼罩,灰暗的秋云密布满天。不曾想时间真是飞逝啊!此联不仅写出琴师技艺的高超,让听琴人忘记了时间,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旷达悠远、韵味无穷的意境。
在整首诗中,诗人只用“万壑松”来形容琴声的铿锵有力,除此之外,没有花费更多的笔墨来描摹琴声。他将大量的笔墨落于“听者听琴的感受”以及“听者与琴师感情的交流”上。
诗人落笔一气呵成。全诗行云流水,通畅明朗。律诗讲究音律、对仗,形式严格,但诗人的这首五律却是清新、明快、自然,好像没费一点力气。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远胜过雕琢,更能打动人心。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西江牛渚山的夜晚使人神往,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片乌云。
登上船仰望天空明亮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当年谢尚将军。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评点】
本诗为诗人夜泊牛渚有感而作。牛渚为晋代诗人袁宏与谢尚将军相遇,得到谢尚重用的地方。诗人想到先人典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忧闷,因此写下这首咏古怀今的名作,以抒发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伤感。全诗意境悲郁。诗题中的“牛渚”是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突出于江中。“怀古”,诗题下原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晋书》传载,谢尚字仁祖,是官镇西将军。袁宏字彦伯,早年孤零贫穷。谢尚镇守牛渚时,曾在秋夜微服泛舟江上,偶然听到袁宏在运粮船上吟诵自己所写的《咏史》诗。谢尚深为赞赏袁宏的才学,将他邀请到自己的船上,交谈了一夜。袁宏由此名声大振,后来成为东阳太守。
这首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回应题目,并描绘牛渚夜景。诗人从大处落墨,描写辽阔的天宇与浩渺的西江,二者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发显得空阔藐远。
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此情此景,诗人不由想起了谢尚泛江遇袁宏朗吟这一诗意的故事。但是,诗人并不就此落入“怀古”俗套,而是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美好关系:地位的悬殊、贵贱的悬隔,丝毫不能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求而不得的。
颈联由怀古回到现实。袁宏月夜遇知音,让诗人想到了自己的遭遇。诗人不禁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
末联宕开写景,诗人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此联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
本诗诗意明朗、单纯,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花影暗淡宫墙内黄昏来到,回巢鸟鸣叫着从这里飞过。
群星照耀千门万户光闪烁,楼耸九霄得到月照特别多。
夜不能寝倾耳静听金钥响,风吹铃铎好像朝拜响玉珂。
明天早晨要向君王上封事,怕误了上朝数问时辰如何。
【评点】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描写了诗人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诗题中的“宿”,指值夜。“左省”,指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管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诗的首联描绘诗人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诗人首先写眼前的景物:夜幕降临,光线越来越黯淡,诗人只能隐隐约约看见“左省”墙院里的花朵。这时,天空中回巢栖息的鸟儿鸣叫着飞过。在写景的同时,诗人点明题旨:写花、鸟都是为了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题目中的“宿”相关联;“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交代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之题。首联两句可谓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
颔联写夜中之景。这两句写得非常精彩,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形象,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巍峨清丽的宫殿活画出来,还寓含着帝居高远的赞颂味道;可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此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则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颈联描写诗人夜中值宿时的情况。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诗人反用“不寝”两字,描写自己值夜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诗人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此联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尾联交代了诗人“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值夜时的心情。后句化用《诗经·小雅·庭燎》中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用在这里非常贴切自然。而“数问”二字,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韵味悠悠不绝。
诗的开头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诗中时间渐进,变化自然,自暮至夜,再自夜至晓,自晓至明。全诗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叙述详明而有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五言律诗大全500首(评点赏析)

admin

|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吹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送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评点】
这是一首月夜怀人之作,描写明月夜相思的情景,抒写诗人怀念亲友的深情,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历来被人传诵。需要说明的是,诗中的“相思”、“佳期”等指怀念人世间常有的感情,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爱情。
诗的首联高华浑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第一句“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是写景,第二句则是因景生情,“令人想起了远隔千山万水的亲朋好友,此时此刻他们也与我观赏着同一轮明月”。这两句诗与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更显得自然流畅、不事雕琢,意境也就更加恢弘。第一句写“望月”,第二句写“怀远”,两句均紧扣诗题,但看上去却不着痕迹。
颔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殷切思念。“情人”,可指多情的人、有怀远情思的人,此处是诗人自称;“遥夜”指长夜;“竟夕”意为通宵。诗人想念远方好友,竟至于通宵不眠,还因此埋怨起夜太漫长。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严格要求颔联和颈联的对仗。这一联是流水对,浑然天成,颇具美感。
颈联紧承颔联,详细描述了诗人难以入眠的情形,生动形象,很是传神。“怜”,意为爱怜、怜惜;“滋”,打湿之意。第五句写诗人在房间徘徊,熄灭蜡烛后见到地上铺满银色的月光,不禁生出爱怜之意;第六句写夜色深沉,诗人独自在庭院流连,感觉到露水打湿了披着的衣裳。本联对仗工整,细致入微。
尾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堪”,指不能;“盈手”,满手之意;“佳期”,指重聚之日。这两句诗意为:我无法手捧月光送给千里相隔的亲友,只盼望在梦中与你们相会。此处化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中“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一句的诗意,加以升华,表达出了缠绵不绝的情思。
全诗描写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意境清新,寄兴深远,细细品味,甚是动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五津只见一片风烟迷蒙。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评点】
这是王勃在长安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令的杜姓朋友时所作的抒情诗,为赠别名篇。众所周知,人们在同亲朋好友告别时,总会恋恋不舍,伤心难过,也会说一些祝福勉励的话,比如一路顺风、望自珍重等等,有时还会作出“儿女之态”,潸然泪下。这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诗歌是一门艺术,如果一首诗写了这样的内容,就会有落入俗套之嫌,难成佳作。而王勃无愧于“诗杰”的美誉,他的这首赠别诗别具一格,以最为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世人展现了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朋友真挚深厚的情感,境界高远,感人至深。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千古名句,意思是说,只要把朋友真正地放在心里,哪怕他远在天涯,也感觉他就在身边。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即县尉。唐代官制,每县有县令、县尉,令称“明府”,尉称“少府”。之任,赴任。本诗一题作《杜少府之任蜀川》。唐初本无“蜀州”,垂拱二年(686年)始置蜀州,时王勃已死。蜀州,泛指蜀地。
诗的首联写景,对仗工稳,气象壮阔,生动地写出了送别时的环境。当时诗人在长安做官,他要送好友杜少府赴蜀地任职。两人一同出长安城,来到分手之处,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诗人只好借浏览周围的景致来克制自己的情绪。“城阙辅三秦”,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广阔无边的三秦大地所“辅”(护卫),气势恢弘;“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川西岷江流域,句意为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被茫茫的风烟所阻隔,什么都难以分辨。句中离情初露,为下文奠定了基础。秦地和蜀地万里相隔,诗人用一个“望”字就将两地巧妙地联系起来,实在是妙笔。另外,“风烟”二字也暗示出路途遥远,行路艰难,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
首联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颔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诗人欲吐还吞。“同是宦游人”是诗人的宽慰之词,指出了与朋友分别的必然性。正所谓千里搭长棚,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之间不管情谊多么深长,都不可能始终相聚,总有一天会因各种原因面临别离。而对诗人和杜少府来说,分别的原因就是“同是宦游人”。两人都是朝廷命官,都要遵守王命、忠于职守,命令一来,自然就要各奔东西。但是,不管距离多远、分开多久,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是不会有所改变的,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意思。
颈联更近一步,奇峰突起。诗人一方面强调友谊的真诚与持久,另一方面也鼓励友人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两句诗含义绵长,是全诗的核心,展现出诗人的宽广胸襟和远大志向,也使两人深厚的友情得以升华。人们称惺惺相惜的朋友为“知己”,知己有时在身边,有时却在天南地北。然而不论空间的距离多远,时间过去了多久,知己间的情谊是不可动摇的。同时,决不能狭隘地认定“知己”仅此一人:天下之大,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也时时可能跟他们成为朋友。怀着这样的认知送别友人就不会感到凄凉落寞,反而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心态,对前路充满信心。从构思看,此联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
尾联紧接上联,诗人不仅点明“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朋友:“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歧路”,点出题面“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诗人语重心长,力劝朋友在道别之时,千万莫像孩童,悲伤难忍,泪水连连,甚至拿出手帕来擦眼泪,而是要充满信心,乐观积极地走向新的生活。
南朝大文豪江淹在《别赋》里列举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首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更是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唐人的许多赠别诗也都哀婉凄绝,令人悲伤得难以自制。但王勃的这首诗却一洗儿女之态,以开阔的意境、积极的心态为赠别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诗格调高妙、难以超越,实在不愧为千古佳作。

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像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我被囚在牢墙的西边,这里是法官审理罪犯的地方,墙外有几株老槐树。这些古槐树虽然还是活的,但也形同东晋名士殷仲文所说的枯树,这就是我接受审问的所在,就像周朝召伯审理诉讼,让囚犯等候判决的地方。每天到了晚间,秋蝉的鸣声清远悠扬,像是深沉的叹息,比我过去曾听到的蝉鸣更加凄切哀怨。难道是由于人的心境和过去不同,就以为蝉鸣比从前更悲哀吗?唉呀!蝉的声音足以感动人,蝉的操行和贤人相似。所以蝉身的高洁,具有君子达人的高尚情操;它脱去了皮,就像弃俗成仙的仙人灵姿。蝉在一定的季节里出现,合乎自然的规律,适应季节的变化,善于掌握出处进退的时机。蝉不因黑夜的到来就闭上眼睛,人也不能因世道的黑暗就视而不见;蝉的双翼虽薄,但很皎洁,人也不能因为世俗看重富贵权势而变易自己的节操。蝉在大树上唱和轻柔回旋的风声,音韵姿态出于自然;在秋天啜饮高处坠落的露珠,高洁品格怕人知晓。我迷失了道路,过着艰难忧虑的生活,遭受着囚禁。虽不哀伤,但怨恨自己还没到秋天,却像秋天摇落凋零树木一样的先衰了。听到蝉叫声使人感到生命的短促,从而懂得了隽不疑的母亲听到儿子平反冤狱的消息要特别高兴的原因;好像见到蔡邕听琴时螳螂抱影的情景,恐怕要遭杀害而不安。心中有感作本诗,赠送诸位知心朋友。因事物感发胸中之情,哀怜秋蝉的薄弱羽翼即将飘零;希望让人知晓道理,怜悯蝉鸣的余声即将寂寞。不是为了文辞华美,而是用来表达深沉忧思。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墙外的秋蝉一声声凄鸣,激起我狱中人满怀愁。
怎能忍受秋蝉黑色头影,来对我被诬人苦叹悲吟。
霜露重蝉有翅也难飞进,风阵阵淹没了蝉的叫声。
没有人相信我清高洁白,更有谁能代我表白冤情?
【评点】
本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抒发了诗人被朝廷冷落,贬黜入狱后的悲愤心情。
首联以蝉声开篇,描写秋末冬至,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蝉的凄凉鸣声。听到此音,身陷囹圄的诗人不禁感怀伤情。此联对仗严谨,音律优美。颔联“不堪”与“来对”相互呼应,诗人由蝉的现状联想到自己,表达了内心的伤感和对朝廷黑暗的愤懑。“白头吟”是古时乐府佳作,描写一名被爱人抛弃的女子的哀怨心情,表现了她对爱情专一的渴望。诗人以此自喻,表明自己屡次被贬,仕途坎坷,黑发渐渐斑白的凄凉现状。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的秋蝉仍是“玄鬓”,对比之下难免伤感。多年来,诗人为成就功业劳碌奔波,刚刚升任侍御史却再次遭人陷害,抑郁之情油然而生。
颈联看似说蝉,却也是托物言己,把诗人多年来的坎坷经历全然呈现。整句运用多处比喻,“露重”、“风多”即周遭事物的不尽如人意;“飞难进”是对诗人难以在官场有所作为的描写;“响易沉”暗喻诗人的观点看法受到打压。结尾以一句设问点明,虽拥有蝉的高洁品质,但却含冤入狱,诗人的怨愤跃然纸上。
整首诗流畅自然,比喻精妙,托物言志,寓意深远,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唯有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才对季节变化感到特别惊心。
霞光从海面上拥出一轮红日,江南大地柳叶翩翩梅花缤纷。
温暖气候催促黄鹂欢快鸣叫,和煦阳光哺育绿草欣欣向荣。
忽然听到你吟哦的典雅诗作,思乡回归之情使我泪湿衣襟。
【评点】
永昌元年(689年),诗人宦海沉浮近二十年,诗名大震,却仍远离京洛,在江阴当小官。早春时节,诗人与友人一起出游踏青,本是赏心乐事,诗人却心情不悦,写下本诗。这首诗是陆丞所作《早春游望》的和作,是山水诗中的杰作。诗人准确地把握住了早春时节物候的变化及客居他乡游宦之人的心理感受。诗题中的“和”,指用诗应答。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诗人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全诗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因物感兴,即景生情。
诗一开篇,诗人点明自身的处境,既“宦游”且“独”,可见诗人孤身一人远离家乡,进而指明这样的人对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触目惊心,容易产生思乡之情。
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着重描写江南早春景象。颔联概写早春晨景:日出之前,云蒸霞蔚,五彩缤纷,曙色似乎是云霞从海中带出的;春归大地,红梅吐艳,绿柳催芽,似乎春天是梅柳从江南渡过来的。这两句将“云霞”与“曙”、“梅柳”与“春”的关系倒置,构思独特,精警洗练,成为千古名句。颈联进一步描写了早春的景物,黄鸟啼鸣,浮萍飘绿,声色相间,凸显春色。
尾联“忽闻”突转,点出诗人的早春游望之诗作,进而勾起自身触景之情。“归思欲沾襟”响应首联“偏惊物候新”,前后呼应,点明思归和道出诗人伤春的本意。
诗人通过描写异地季节的变化,抒发了在外做官的感慨与思乡的情绪。全诗语言生动,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因物感兴,即景生情。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阴历十月大雁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就折回。
我行程未止仍远涉岭南,不知何日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后江面泛着涟漪,深林昏暗瘴气浓重不散。
来日我向北遥望故乡地,应能看到山头初放红梅。
【评点】
这是诗人被流放时途经大庾岭,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全诗通过描写诗人途中所见景物,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对家乡的思念。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此就有了“北雁南归不过岭”的传说。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他却成了谪罪之人,被发配岭南。人生急转直下,他心中的痛苦哀伤自然可以想见。
诗人途经大庾岭时,眼望苍茫山色,雁飞长空,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与中原阻隔开来,倍感失意,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农历十月,大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却要继续翻山越岭,去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不知何时才能重过大庾岭,返还故乡。诗人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两两对照,将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复杂心情表现得深切感人。
后四句写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黄昏来临,江潮初落,水面平静,瘴气缭绕,而诗人却心潮澎湃:山林四合,瘴气萦绕,故乡何在?望眼欲穿,前程何往?明晨踏上岭头时,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诗人的悲苦和乡思展露无遗。五六两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苦的心情。这种写法使抒情又推进一层,使诗中情感更加深刻细腻、强烈具体。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写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使情韵愈加醇厚,使诗句饱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写“愁”,虽未着一“愁”字,却写得愁绪满怀,凄恻缠绵,情真意切,动人心弦。这与诗人别具匠心地布景言情、以景衬情、情景融合、传情达意,是分不开的。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听说那戍守在黄龙城的驻军,连年地进行战争总是不撤兵。
可怜这深闺少妇仰望的明月,还长年照耀着塞外汉家兵营。
今宵闺中少妇望月怀念丈夫,昨夜征人也在望月思念亲人。
有谁能够高擎战旗擂起战鼓,一举平定敌寇攻下他大本营。
【评点】
“杂诗”是魏晋以来常见的一种“无题”抒情诗,内容多为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征戍之怨。本诗通过儿女之情写征戌之苦,在反战情绪中,寄托了诗人用武力维护边境和平的理想,是初唐五言律诗中的名篇。诗人从闺中思妇的角度,描述了她对远征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了百姓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绪。除了对战争频繁的哀怨之外,诗人还表达了对良将的期盼之情,希望良将尽快出现早日结束战争,也暗暗吐露了对边将无能的谴责。
首联叙事,诗人用平易的语言娓娓道来,于平静中见不平:边境要塞,战火连年。人戍“黄龙”,远别乡土;战火“频年”不息,生死难测,怎能不让人嗟叹呢?
颔联借月抒怀。诗人选择了月亮,写思妇、征夫的相思之苦。思妇在闺,征夫在营,同在月华照耀之下,却不能同赏。在思妇眼里,明月是他们夫妻心心相印的象征,但这眼前的月亮却再也不如往昔那样明亮,因为往昔的明月早已离开深闺,随丈夫远去汉家营了。而“可怜”和“长照”两个词,则准确地表现出此时他们相思的痛苦,既包含着遗憾,也承载着无奈。年年夜夜,他们只能对月垂泪。此联看似写月,却字字含情,内涵丰富,清新别致。
抒写至此,诗人意犹未尽。因此,颈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思。“少妇”对“良人”,“今春意”对“昨夜情”。对仗工整,互文见意。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虚度,思妇怎能不惆怅!漫漫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就在征夫的眼前。
尾联抒写出了思妇与征夫的共同愿望:希望能有良将率众克敌制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诗以问句的形式,照应了首联“频年不解兵”的问题,也隐含着诗人对边关将领无能的谴责。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大清早进入了古老寺院里,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寂静,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评点】
本诗是一首题壁诗,借写破山寺后禅院幽静的晨景,展现了禅寺的空灵幽深、大自然的清新静谧,抒写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本诗文笔自然,构思巧妙,意境悠远,神韵独特,属于盛唐山水诗中极具个性的名作。诗题中的“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则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诗的首联简洁而清晰地描摹出了清晨时后禅院的景色:初升太阳的金光遍洒寺院,使寺院变得亮丽明艳;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充分沐浴着阳光,显得愈发苍翠碧绿,令人心神荡漾。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之幽深,“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禅院生机盎然的景色描绘得真切动人,流露出诗人欣喜愉悦的情绪。本联描绘了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刻画近景作了铺垫。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实为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高林之下,翠竹从中,一条曲折小径绵延深入远处,竹影摇曳,小径深幽;繁花深处,禅房一角的挑檐隐约可见。如此幽静深僻之所,只有高僧堪与匹配。在诗人眼中,竹径、禅房、花木乃是浑然天成,不可分割。该联既点题,又显意,历来为后人所叹赏。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自然精巧。一个“悦”字,雕琢了“山光”,写活了“鸟性”:鸟竟然如人一般,欣赏“山光”、赞叹“山光”;一个“空”字,予“潭影”以灵性,赐“人心”以解脱之法:看那潭影幽深空洞,怡然自得,人心不也该似这般无欲无求,方能自得其乐吗?
尾联巧妙地将全诗化为一曲优雅的乐章:万籁俱寂,只有钟磬受到长长一击后留下的袅袅余音,与日光相融,与紫烟纠缠,犹如梵音入诗人之耳。此音扫除世间污尘,久久荡漾在诗人的心间。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条弯曲道路展现在青山下,山前绿水上荡漾着一只小船。
潮水漫涨两岸显得更加宽阔,风向正顺桅杆上高悬着孤帆。
残夜未消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江南早有春天气息。
写好书信如何才能传到家乡?只有请托归雁带到洛阳那边。
【评点】
本诗是诗人旅途思乡之作。诗人以准确精练的字词描写冬末春初时,他在北固山下远眺所见到的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写景鲜明,风格壮美。诗题中的“次”是停歇的意思,此处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地势险固。
诗以对偶句开篇,自然工巧,令人耳目一新。诗人乘舟,沿着“客路”在“绿水”中前行,两边皆是茫茫青山。本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已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身在江南、怀念家乡的羁旅之思,同时也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颔联写诗人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春潮暴涨,江水茫茫,诗人远远望去,江面似乎已经齐岸,极大地拓宽了行舟上面的人们的视野。“潮平两岸阔”一句颇有气势,下句“风正一帆悬”则更显精彩。“正”字兼有“顺”、“和”二意。诗人以“风正”代“风顺”,暗示了“风顺”是无法保证“一帆悬”的,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之时,帆才能够“悬”。
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暗示了时光流逝,而且是匆匆忙忙、迫不及待,不禁令身在“客路”的诗人乡思满怀。诗人将“日”与“春”视为美好的新生事物,同时用“生”字和“入”字加以修饰,以拟人的手法使它们拥有了人的意念和思想。表面上看,诗人无意说理,但却通过描写这时序、节令,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在“残夜”初升,驱走了漫天黑暗;江边已经露出“春意”,必将赶走严冬。该联不仅写景逼真,而且揭示了人生哲理,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绪,缔造出不容忽视的艺术效果,因此历来为人所称道。
尾联紧承上联而来,遥应首联,写诗人的淡淡乡思。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驶去。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产生了“托雁传书”的想法。
全诗用笔自然、情感真切,是难得的佳作。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薇。
早上随着天子的仪仗入朝,傍晚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评点】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诗人由杜甫推荐而任右补阙。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年—758年)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本诗是岑赠杜之作,表露心迹,暗抒感慨。描写了谏议官左拾遗的官场生活。诗人自伤迟暮,无法尽力,规劝别人继续进取。全诗笔法隐晦,曲折地抒发了诗人内心之忧愤,词藻艳丽,雍容华贵。
前两联写二人同时上朝景象,以“丹陛”、“紫微”、“天仗”、“御香”渲染华贵环境。但揭开诗中这些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荣华显贵”的帷幕,我们不难看出朝官生活的真实面目: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朝官们每天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小跑入朝廷,看似兴师动众,却办不了什么大事,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
颈联,诗人直抒胸臆向老友吐露内心悲愤。一个“悲”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因此,诗人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圣朝无阙事”看似称颂,实为反语。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使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朝政的失望。
这首诗寓贬于褒,绵里藏针,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诗人内心忧愤,有寻思不尽之妙。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喜爱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举止风流潇洒天下闻名。
年轻时你就鄙弃功名富贵,老来隐卧深山陪伴着松云。
对月畅饮常常是尽醉为欢,迷恋山花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难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评点】
本诗是李白游襄阳访孟浩然后所作。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风流潇洒的诗人性格,邈然超世的隐者之心,是两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而这首诗就是他们二人友谊的见证。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李白通过描写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清高品格,表达了真挚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自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点题,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钦敬仰慕之情。一个“爱”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出众,李白仰慕不已,故以“夫子”相称。
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刻画了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颔联的“红颜”对“白首”,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分别象征着仕途与隐遁、富贵与淡泊。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逸,弃达官之车马华服而取隐士之松风白云,可见其高风亮节。
颔联纵写孟浩然的生平,而颈联则横写他的隐居生活:皓月当空,他把酒临风,醉卧花丛之中,流连忘返。颔联用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正反纵横,笔法灵活。
尾联直接抒情,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品格。孟浩然是李白仰望的高山,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李白有了“安可仰”的感叹,只能在此向孟浩然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以“高山”喻对方,使对方的形象更加生动。
全诗语言自然古朴,诗情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李白的率真个性。同时,诗歌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了李白深切的敬慕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
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评点】
本诗是诗人出蜀东下所写的告别故乡的抒怀诗。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满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东下。本诗就是在旅途中写的。从诗的内容上看,本诗应该是诗人在船里吟诵的,他与送行的人应该是同舟共发。本诗描写了诗人路过荆门时所见的两岸的瑰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诗题中的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在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
首联两句说明了诗人远游的目的地——楚国。诗人从水路走,乘船过巴渝,经三峡,一路奔向荆门之外。他主要是想去楚国故地的湖北、湖南游历。当时,诗人坐在船上,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
颔联写随着船的前行,诗人眼中景色的变化。当船行驶到荆门一带的时候,两岸的崇山峻岭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的旷野平原。诗人一眼望去,江水奔涌,天地辽阔,诗人的视域顿时由狭窄变得开阔起来,心情也随之变得更加畅快。“江入大荒流”中的“入”字用得既贴切又极有分量。随着滚滚奔腾的江水,看着溅起的朵朵浪花,听着“哗哗”的流水声,诗人顿时焕发了青春的朝气。这两句的笔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历,杜甫停船细观。
接着,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再写山势与流水了,而写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夜晚,江面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云彩瑰丽、变幻无穷,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奇异景色。诗人用云彩结成的海市蜃楼反衬天空的辽远、江堤的广阔,用水中的月亮衬托水面的平静,对比效果突出。
尾联写乡情。面对荆门附近的风光和流过家乡的江水,诗人突然开始思念家乡。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是用“故乡水流经万里为他送行”的别致写法,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全诗结构层次分明,波澜起伏;意象瑰丽,风格宏伟,意境高远。尤其是第二联两句诗,更是写得大气非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历来为人称颂。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巍峨的青山横卧在北城之外,清澈的流水紧紧环绕着东城。
今天在此地你与我竟然分别,你要像孤零的蓬草万里飘零。
浮云飘忽不定如同你的心意,落日迟迟犹如朋友惜别深情。
忍痛挥手告别你便从此离去,马儿它不愿分离也萧萧长鸣。
【评点】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诗中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相映衬,色彩绚丽。班马长鸣,形象新鲜生动。自然美和人情美完美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气韵灵动。本诗节奏明快,虽是离别诗,却没有一味表达伤感,而是在乐观中让读者体味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也是李白送别诗历来为人称道之处。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蜀僧濬怀抱着一张绿绮琴,从西面的峨眉峰上下山来。
感谢他挥手为我弹奏一曲,像听到万山滚动松涛澎湃。
我的心灵就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钟声响天外。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上暮色,高空中又布满了重重雾霭。
【评点】
本诗写的是诗人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的情景,琴声优美,引人入胜。题目中的蜀僧濬是四川的僧人,名濬。
首联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是说弹琴的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此联笔墨不多,却把这位琴师写得气派十足,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十分倾慕琴师。同时,诗人生长在四川,对故乡四川自然有一种独特的感情。此联点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是诗人的老乡,一方面表明诗人因此而对这位琴师很有好感,另一方面也吐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颔联写弹琴,诗人用“如听万壑松”来表现琴声激越的气势,凸显琴声的不同凡响,使人真切地体会到琴声的铿锵有力。
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让人听罢心旷神怡,意犹未尽。“客心洗流水”一句化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诗人通过含蓄自然的抒写,既表现了琴声如流水般顺畅优美,又暗示出自己和琴师已经像知己一样,对音乐有着共同的感悟和体会。“余响入霜钟”写琴声渐渐飘向远方,最后和日暮时分的钟声产生共鸣,暗示天色已晚。
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环顾四周,发现青山不知何时开始已被一层暮色笼罩,灰暗的秋云密布满天。不曾想时间真是飞逝啊!此联不仅写出琴师技艺的高超,让听琴人忘记了时间,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旷达悠远、韵味无穷的意境。
在整首诗中,诗人只用“万壑松”来形容琴声的铿锵有力,除此之外,没有花费更多的笔墨来描摹琴声。他将大量的笔墨落于“听者听琴的感受”以及“听者与琴师感情的交流”上。
诗人落笔一气呵成。全诗行云流水,通畅明朗。律诗讲究音律、对仗,形式严格,但诗人的这首五律却是清新、明快、自然,好像没费一点力气。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远胜过雕琢,更能打动人心。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西江牛渚山的夜晚使人神往,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片乌云。
登上船仰望天空明亮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当年谢尚将军。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评点】
本诗为诗人夜泊牛渚有感而作。牛渚为晋代诗人袁宏与谢尚将军相遇,得到谢尚重用的地方。诗人想到先人典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忧闷,因此写下这首咏古怀今的名作,以抒发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伤感。全诗意境悲郁。诗题中的“牛渚”是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突出于江中。“怀古”,诗题下原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晋书》传载,谢尚字仁祖,是官镇西将军。袁宏字彦伯,早年孤零贫穷。谢尚镇守牛渚时,曾在秋夜微服泛舟江上,偶然听到袁宏在运粮船上吟诵自己所写的《咏史》诗。谢尚深为赞赏袁宏的才学,将他邀请到自己的船上,交谈了一夜。袁宏由此名声大振,后来成为东阳太守。
这首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回应题目,并描绘牛渚夜景。诗人从大处落墨,描写辽阔的天宇与浩渺的西江,二者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发显得空阔藐远。
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此情此景,诗人不由想起了谢尚泛江遇袁宏朗吟这一诗意的故事。但是,诗人并不就此落入“怀古”俗套,而是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美好关系:地位的悬殊、贵贱的悬隔,丝毫不能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求而不得的。
颈联由怀古回到现实。袁宏月夜遇知音,让诗人想到了自己的遭遇。诗人不禁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
末联宕开写景,诗人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此联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
本诗诗意明朗、单纯,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花影暗淡宫墙内黄昏来到,回巢鸟鸣叫着从这里飞过。
群星照耀千门万户光闪烁,楼耸九霄得到月照特别多。
夜不能寝倾耳静听金钥响,风吹铃铎好像朝拜响玉珂。
明天早晨要向君王上封事,怕误了上朝数问时辰如何。
【评点】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描写了诗人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诗题中的“宿”,指值夜。“左省”,指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管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诗的首联描绘诗人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诗人首先写眼前的景物:夜幕降临,光线越来越黯淡,诗人只能隐隐约约看见“左省”墙院里的花朵。这时,天空中回巢栖息的鸟儿鸣叫着飞过。在写景的同时,诗人点明题旨:写花、鸟都是为了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题目中的“宿”相关联;“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交代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之题。首联两句可谓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
颔联写夜中之景。这两句写得非常精彩,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形象,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巍峨清丽的宫殿活画出来,还寓含着帝居高远的赞颂味道;可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此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则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颈联描写诗人夜中值宿时的情况。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诗人反用“不寝”两字,描写自己值夜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诗人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此联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尾联交代了诗人“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值夜时的心情。后句化用《诗经·小雅·庭燎》中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用在这里非常贴切自然。而“数问”二字,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韵味悠悠不绝。
诗的开头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诗中时间渐进,变化自然,自暮至夜,再自夜至晓,自晓至明。全诗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叙述详明而有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