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沙滩财经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李商隐的诗评点,《蝉》《风雨》《凉思》《落花》《北青萝》

2022-07-19 19:57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沙滩财经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沙滩财经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沙滩财经网在线客服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栖高树餐风饮露难以得饱,发出怨愤不平之声也是徒劳。
到了五更时已叫得声嘶力竭,树色依然碧绿还是无动于衷。
官职卑如枝茎漂泊无所归依,眼看杂草丛生要把故园没平。
感谢这树上的蝉鸣使人警醒,我也应该和你一样举家清贫。
【评点】
本诗为咏物诗名篇。诗人通过描写高树上凄鸣、孤栖的蝉,抒写自己一生失意的悲郁,并借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全诗委婉悲凉,凄怆感人。
首联起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高”指蝉孤栖高树,暗比诗人自身清高的节操;蝉在高处餐风露宿,自然“难饱”,这又暗合诗人的身世经历。由于“难饱”,蝉发出的鸣叫自然又是哀中有恨。然而,这“哀”、这“恨”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它们不能令自己摆脱窘境。这两句诗暗示了诗人因为为人清高,所以生活陷入困境,他曾向当权者求助,但却未得到援助的坎坷经历。颔联紧承首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五更时蝉已经鸣叫得声嘶力竭,可是树叶依然青翠碧绿,无动于衷,实在无情。蝉声“疏欲断”与“树碧”看似没有关联,诗人痛斥树的冷酷无情似乎毫无道理,其实他是在以蝉自况,暗示自己的遭遇,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自己受到忽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推上了顶峰。“树”在这里可以被看做一些当权者,他们本来有能力为诗人提供援助,却对诗人的不幸视而不见,因此,诗人在这里的本意是批判他们的冷漠。
颈联笔锋陡转,诗人不再写蝉,而是直接叙述自己的经历。这种写法打破了诗题的束缚,拓宽了诗的境界。“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诗人官职卑微,如同浮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不由想象:家乡的田园恐怕早已荒凉颓败,被杂草淹没了。想到这里,诗人的乡思之情怎能不更加强烈?这两句话与上文似无关联,其实是有暗线牵引的。比如“薄宦”就与“高难饱”、“恨费声”相互照应。这样一来,诗人通过“咏蝉”自伤身世的意图就更加明显了。
尾联又转而写蝉。诗人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敬称蝉为“君”,与“我”对举,抒发一种与蝉同病相怜的忧伤。此联既照应了前文,又将咏物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立意妙绝。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清代大学者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
悲叹满腹空有宝剑篇的文才,漂泊流落他乡几乎穷愁一生。
黄叶已经飘零还遭风吹雨打,青楼上的权贵犹自歌舞管弦。
新友与我相交遭到世俗诋毁,老朋友也隔断良缘交情疏远。
早就想断绝新丰狂饮的念头,可是借酒消愁还要花钱几千。
【评点】
这首诗为李商隐晚年的作品。当时,四处漂泊的诗人长期混迹于幕府,已经到了人生的穷途。这篇《风雨》,正是这位一生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的绝代才子,在生命之路将要走到尽头之时所唱出的一首慷慨悲凉的哀歌。
首联“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在低沉悲凉的气氛中揭示了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宝剑篇》是唐代前期名将郭元振的托物言志之作,立意高妙,意蕴深远。郭元振是一位颇具名望的历史人物,他在适当的时机将《宝剑篇》呈献给武则天,由此得到重用,终于实现了报国救民之志。诗人在此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虽然也有郭元振的志向和报国的热情,却没有他的际遇,只能将壮志难酬的愤懑、浪迹天涯的悲哀写进诗歌。因此这里的“宝剑篇”亦代指诗人感怀不遇的诗作,而诗人以“凄凉”二字修饰,其中深意不言自明。另外,“凄凉”、“羁泊”、“欲穷年”等语,满含辛酸,点明了诗人饱经坎坷的漂泊流浪生涯,更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意。颔联紧承首联,诗人进一步抒发客居他乡、无限悲切的生命体验。“黄叶仍风雨”一句,黄叶本就近了凋谢之期,此时又有风雨落井下石,境况之惨真是令人黯然神伤。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在风雨中凋零飘落的黄叶自比,暗示自己的落魄,表达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楚,可谓力透纸背。该句与下句“青楼自管弦”一寂一闹,构成强烈对比。落魄书生衣食难保、豪门大户青楼买笑,贫富如此悬殊,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诗人在此展现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将自己的不满委婉地表达了出来。这两句诗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仍”、“自”二字,“自”字既有转折的意思,又表现出“自顾”之意,再现了权贵们在青楼任意妄为、肆意享乐的丑态。“自”与“仍”字相对,照应自然,值得回味。一般来说,人在背井离乡、羁旅漂泊之时,友谊往往是一剂良药,能够缓解人的寂寞与痛苦,因此,本诗颈联自然引出了“新知”、“旧好”。与众不同的是,对友人的回忆并未使诗人感到安慰,反而让他痛楚更深。因为“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新交的友人受到世俗之人的诽谤;昔日故交则关系转淡,缘分渐逝。茫茫人海,满是凄风苦雨,诗人再难找到一个温馨的港湾,此情此景,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关于这两句诗背后的深意,多数学者经过猜测,认为诗人曾受朋党之争的牵连,因此一生仕途坎坷,人格也遭受种种非议,比如“放利偷合”、“诡薄无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旧好”关系难免疏远,而若有“新知”理解、接近诗人,那么“新知”也必然受到诬陷、诽谤。两句诗中的“遭”字、“隔”字形象道出了诗人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窘境。因此可以说颈联与首联、颔联是递进的关系,诗人进一步描写了自己的处境,更深层地阐述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尾联“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看来诗人也难以免俗,惆怅伤悲之际,只能借酒浇愁,以换得心灵暂时的温暖和宁静。“新丰酒”亦用到典故:唐初名臣马周境况潦倒之时曾经在长安游历,住在一家名为“新丰”的客舍。当时店主见他一副落魄模样,便心存轻视,只顾招待衣着华丽的商贩,马周也只能自斟自酌。后来马周终于受到唐太宗赏识,官居高位、位极人臣。诗人想到自己现在与马周当年一样落魄,却没有他苦尽甘来的幸运,只能借着一杯杯美酒暂时忘记痛苦。然而,真的能够忘记吗?一个“断”字给出了答案,指出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无奈。诗尾以问句作结,似结非结,欲结未结,将诗人内心的惆怅苦闷推向了顶峰。
本诗以“风雨”为题,暗示了诗人是在借凄风苦雨感怀身世,抒发怀才不遇、漂泊异乡的愁苦。同时,“风雨”也具有象征性,它代表了压制人才、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诗人以唐初名臣郭元振和马周的典故反衬自己的际遇,既表达了追怀盛世、思慕明主的心意,也暗示了渴望匡扶社稷、壮怀激烈的理想和愿望,透露出一种积极入世的热情。诗人直抒胸臆,直言自己的寂寞、伤感与哀愁,同时也展现了愤恨难平的心情和摆脱痛苦的决心。这种环境的冷与内心的热相互衬托,产生的激烈碰撞正是本诗最具艺术特色的地方。

凉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当初分离时正逢春潮高涨,如今蝉已停鸣霜露挂满枝。
置此时节我深深地怀念你,默默地伫立不知站了几时。
你在北地如春去一般遥远,我在南陵迟迟听不到消息。
远隔天涯多次占卜来解梦,莫非你有新交将老友忘记。
【评点】
本诗为秋夜怀友之作,在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对友人的切切牵挂,对友人杳无音信的深深焦虑,并担心友人“喜新厌旧”的忐忑心情,表现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首联写诗人愁思产生的环境,刻画了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画面:访客已经离开了,池水涨平了栏槛,知了停止了恼人的噪鸣,清冷的霜露挂满树枝。这两句着重写景,细腻入微,真切动人。例如,“客去”与“波平槛”原本是不相关的两件事,诗人为什么要把它们联系在呢?这是因为,人们在热闹中往往不会注意一些细节。只有当客人离开,诗人一人独坐时才会顿然发现一些细小的事物:这池水竟然不知不觉涨得这么高!本联写景,但目的不限于写景,而是要突出诗人由闹中至静后失落、寂寞的情感,引出下面的愁思。颔联由写景转而抒情,由秋夜的清凉过渡到诗人内心的思考。诗人久久伫立在水亭栏柱之间,冥思长想,思绪万千,愁思绵绵。颈联承接颔联,写的是诗人思考的内容:怀念故人。“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二句的意思是:转眼离开长安已经很久了,我滞留在南方,觉得故乡如春去一般遥远;而南陵托带书信的使者迟迟带不回你的消息。诗人处在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心中涌起被弃置天涯、伶仃无告之感,于是“天涯占梦数”。诗人不仅多次占卜解梦,甚至怀疑自己所思念之人有了新交,因而把老友忘记了。
本诗的写作背景现已无法考证,因此无法了解诗中叙述的情事。但参看李商隐的资料,我们知道:他一生仕途坎坷,只在朝中做过两任小官,而且时间都不太长,余生皆是在他乡漂泊,寄人幕下。本诗大约是诗人在又一次浪迹江湖的途中所作。诗人思念故乡长安而不得归,又没有找到新的出路,心中的抱负难以施展,托身无地,唯有作诗以排解心中的悲愁抑郁。本诗朴素直白,不同于李商隐以往的精工典丽的风格,但语言疏朗清淡,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全诗清丽脱俗,别具一格。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竞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高楼上的客人们竞相散去。小园中的落花还纷纷乱飞。
参差的花枝连着弯曲小路,风飘落花送走了落日余晖。
柔肠寸断不忍把落花清扫,望眼欲穿花枝仍旧变稀疏。
芳心已随着春光一同消尽,所得的还是泪水沾湿衣襟。
【评点】
李商隐作诗,一向以善于用典、精于藻饰闻名。但他也有用语质朴、风格淡雅的佳作,本诗就是其中之一。本诗为咏物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当时诗人为母守孝,正闲居永业,又因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处境困难,因此心绪不宁。他忧愁怨恨的心情在本诗中即有所表露。诗人借咏落花的飘零,抒写自己身世之感,抒发自己一生失意的幽怨。全诗忧郁悲凉,曲折深婉。
首联上句叙事,下句写景。客人们陆续离开,人去楼空,满园静寂,诗人才注意到四散的落花,顿生同病相怜之心,寂寞惆怅的愁绪也涌上了心头。因本诗人描写落花,实际是为了引出本诗的主旨——愁思。
颔联从多种角度描写落花的情状。上句从空间入手:落花在空中飞舞,参差的花枝连着弯曲的小路;下句从时间着眼:落花绵绵不断,无休无止。对“斜晖”的点染,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不安。整个画面色调黯淡,充满了沉重感,流露出一种悲伤的情绪。颈联,诗人直抒胸臆。“肠断未忍扫”:诗人肝肠寸断也不忍心清扫落花,这并不是一般的惜花之情,而是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表的情绪。诗人以花自比,望花自伤,自然就难以将落花彻底扫为垃圾尘土。而“眼穿仍欲稀”一句表露出诗人的痴心与坚定。尾联意蕴深藏:花朵用自己短暂而绚烂的一生装点了春天,最后却落得凋残、衰败的下场;诗人满怀抱负,却一生坎坷、屡屡碰壁,结局也是凄凉悲苦、令人同情。
全诗语言清淡疏朗,诗人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夕阳西下落入崦嵫山里,我走进茅屋去访问孤僧。
落叶纷飞不知人在何处,寒云飘浮山路层层上升。
黄昏时候独自敲响钟磬,倚着藤杖心中安闲清静。
大千世界都在那微尘里,我岂能还有什么爱和憎。
【评点】
本诗为诗人访问山中僧人后所作。诗人描写了山中清新淡雅的景象,孤僧淡泊宁静的生活,也以他领悟到的万念皆空,“一切皆微尘”的禅理,曲折地反映了人生失意的苦闷。全诗感情浓郁,真切感人。北青萝,疑即是僧人所居地。
首联点明诗人前去寻访孤僧的时间和环境。“残阳西入崦”说明天色已晚,诗人迎着落日的余晖,到茅屋中拜访孤僧。颔联写诗人去寻访孤僧途中的风景。“落叶人何在”,点明时值深秋。道路间漂浮的“寒云”,点明所去之处很高。在这样幽深空灵的山林中,诗人连心也变得纯净了。这句表明诗人所寻访的孤僧居住在山阴险要处,为下文诗人悟出禅理奠定了基础。颈联刻画了孤僧的形象。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僧人的面貌特征,而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将一个远离世俗、清心寡欲的孤僧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尾联抒情。看着眼前超凡脱俗的孤僧,诗人顿时参悟了生命的真谛:“既然大千世界都在那微尘里,我还需要什么爱与憎呢?”然而,诗人一生在宦海中沉浮,未得解脱,因此这句诗可以看成是他困顿之时的感慨之词,也可以看成是他为了摆脱苦闷的一种自我安慰。心性使然,诗人并不是能够忘却爱憎的人,所以他的诗作大多爱憎分明、感情强烈。
本诗结构严谨,多有照应之处:如“初夜”对“残阳”,“独敲”对“孤僧”。全诗写景立意高妙,残阳、落叶、寒云、初夜等意象无不展示出山中生活的宁静安闲,以及孤僧的怡然自得。诗人自始至终以访僧悟禅为主题渲染气氛,塑造了简单超然的意境,显示出了绝佳的语言功底。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李商隐的诗评点,《蝉》《风雨》《凉思》《落花》《北青萝》

admin

|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栖高树餐风饮露难以得饱,发出怨愤不平之声也是徒劳。
到了五更时已叫得声嘶力竭,树色依然碧绿还是无动于衷。
官职卑如枝茎漂泊无所归依,眼看杂草丛生要把故园没平。
感谢这树上的蝉鸣使人警醒,我也应该和你一样举家清贫。
【评点】
本诗为咏物诗名篇。诗人通过描写高树上凄鸣、孤栖的蝉,抒写自己一生失意的悲郁,并借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全诗委婉悲凉,凄怆感人。
首联起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高”指蝉孤栖高树,暗比诗人自身清高的节操;蝉在高处餐风露宿,自然“难饱”,这又暗合诗人的身世经历。由于“难饱”,蝉发出的鸣叫自然又是哀中有恨。然而,这“哀”、这“恨”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它们不能令自己摆脱窘境。这两句诗暗示了诗人因为为人清高,所以生活陷入困境,他曾向当权者求助,但却未得到援助的坎坷经历。颔联紧承首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五更时蝉已经鸣叫得声嘶力竭,可是树叶依然青翠碧绿,无动于衷,实在无情。蝉声“疏欲断”与“树碧”看似没有关联,诗人痛斥树的冷酷无情似乎毫无道理,其实他是在以蝉自况,暗示自己的遭遇,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自己受到忽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推上了顶峰。“树”在这里可以被看做一些当权者,他们本来有能力为诗人提供援助,却对诗人的不幸视而不见,因此,诗人在这里的本意是批判他们的冷漠。
颈联笔锋陡转,诗人不再写蝉,而是直接叙述自己的经历。这种写法打破了诗题的束缚,拓宽了诗的境界。“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诗人官职卑微,如同浮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不由想象:家乡的田园恐怕早已荒凉颓败,被杂草淹没了。想到这里,诗人的乡思之情怎能不更加强烈?这两句话与上文似无关联,其实是有暗线牵引的。比如“薄宦”就与“高难饱”、“恨费声”相互照应。这样一来,诗人通过“咏蝉”自伤身世的意图就更加明显了。
尾联又转而写蝉。诗人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敬称蝉为“君”,与“我”对举,抒发一种与蝉同病相怜的忧伤。此联既照应了前文,又将咏物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立意妙绝。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清代大学者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
悲叹满腹空有宝剑篇的文才,漂泊流落他乡几乎穷愁一生。
黄叶已经飘零还遭风吹雨打,青楼上的权贵犹自歌舞管弦。
新友与我相交遭到世俗诋毁,老朋友也隔断良缘交情疏远。
早就想断绝新丰狂饮的念头,可是借酒消愁还要花钱几千。
【评点】
这首诗为李商隐晚年的作品。当时,四处漂泊的诗人长期混迹于幕府,已经到了人生的穷途。这篇《风雨》,正是这位一生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的绝代才子,在生命之路将要走到尽头之时所唱出的一首慷慨悲凉的哀歌。
首联“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在低沉悲凉的气氛中揭示了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宝剑篇》是唐代前期名将郭元振的托物言志之作,立意高妙,意蕴深远。郭元振是一位颇具名望的历史人物,他在适当的时机将《宝剑篇》呈献给武则天,由此得到重用,终于实现了报国救民之志。诗人在此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虽然也有郭元振的志向和报国的热情,却没有他的际遇,只能将壮志难酬的愤懑、浪迹天涯的悲哀写进诗歌。因此这里的“宝剑篇”亦代指诗人感怀不遇的诗作,而诗人以“凄凉”二字修饰,其中深意不言自明。另外,“凄凉”、“羁泊”、“欲穷年”等语,满含辛酸,点明了诗人饱经坎坷的漂泊流浪生涯,更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意。颔联紧承首联,诗人进一步抒发客居他乡、无限悲切的生命体验。“黄叶仍风雨”一句,黄叶本就近了凋谢之期,此时又有风雨落井下石,境况之惨真是令人黯然神伤。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在风雨中凋零飘落的黄叶自比,暗示自己的落魄,表达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楚,可谓力透纸背。该句与下句“青楼自管弦”一寂一闹,构成强烈对比。落魄书生衣食难保、豪门大户青楼买笑,贫富如此悬殊,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诗人在此展现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将自己的不满委婉地表达了出来。这两句诗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仍”、“自”二字,“自”字既有转折的意思,又表现出“自顾”之意,再现了权贵们在青楼任意妄为、肆意享乐的丑态。“自”与“仍”字相对,照应自然,值得回味。一般来说,人在背井离乡、羁旅漂泊之时,友谊往往是一剂良药,能够缓解人的寂寞与痛苦,因此,本诗颈联自然引出了“新知”、“旧好”。与众不同的是,对友人的回忆并未使诗人感到安慰,反而让他痛楚更深。因为“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新交的友人受到世俗之人的诽谤;昔日故交则关系转淡,缘分渐逝。茫茫人海,满是凄风苦雨,诗人再难找到一个温馨的港湾,此情此景,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关于这两句诗背后的深意,多数学者经过猜测,认为诗人曾受朋党之争的牵连,因此一生仕途坎坷,人格也遭受种种非议,比如“放利偷合”、“诡薄无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旧好”关系难免疏远,而若有“新知”理解、接近诗人,那么“新知”也必然受到诬陷、诽谤。两句诗中的“遭”字、“隔”字形象道出了诗人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窘境。因此可以说颈联与首联、颔联是递进的关系,诗人进一步描写了自己的处境,更深层地阐述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尾联“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看来诗人也难以免俗,惆怅伤悲之际,只能借酒浇愁,以换得心灵暂时的温暖和宁静。“新丰酒”亦用到典故:唐初名臣马周境况潦倒之时曾经在长安游历,住在一家名为“新丰”的客舍。当时店主见他一副落魄模样,便心存轻视,只顾招待衣着华丽的商贩,马周也只能自斟自酌。后来马周终于受到唐太宗赏识,官居高位、位极人臣。诗人想到自己现在与马周当年一样落魄,却没有他苦尽甘来的幸运,只能借着一杯杯美酒暂时忘记痛苦。然而,真的能够忘记吗?一个“断”字给出了答案,指出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无奈。诗尾以问句作结,似结非结,欲结未结,将诗人内心的惆怅苦闷推向了顶峰。
本诗以“风雨”为题,暗示了诗人是在借凄风苦雨感怀身世,抒发怀才不遇、漂泊异乡的愁苦。同时,“风雨”也具有象征性,它代表了压制人才、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诗人以唐初名臣郭元振和马周的典故反衬自己的际遇,既表达了追怀盛世、思慕明主的心意,也暗示了渴望匡扶社稷、壮怀激烈的理想和愿望,透露出一种积极入世的热情。诗人直抒胸臆,直言自己的寂寞、伤感与哀愁,同时也展现了愤恨难平的心情和摆脱痛苦的决心。这种环境的冷与内心的热相互衬托,产生的激烈碰撞正是本诗最具艺术特色的地方。

凉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当初分离时正逢春潮高涨,如今蝉已停鸣霜露挂满枝。
置此时节我深深地怀念你,默默地伫立不知站了几时。
你在北地如春去一般遥远,我在南陵迟迟听不到消息。
远隔天涯多次占卜来解梦,莫非你有新交将老友忘记。
【评点】
本诗为秋夜怀友之作,在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对友人的切切牵挂,对友人杳无音信的深深焦虑,并担心友人“喜新厌旧”的忐忑心情,表现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首联写诗人愁思产生的环境,刻画了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画面:访客已经离开了,池水涨平了栏槛,知了停止了恼人的噪鸣,清冷的霜露挂满树枝。这两句着重写景,细腻入微,真切动人。例如,“客去”与“波平槛”原本是不相关的两件事,诗人为什么要把它们联系在呢?这是因为,人们在热闹中往往不会注意一些细节。只有当客人离开,诗人一人独坐时才会顿然发现一些细小的事物:这池水竟然不知不觉涨得这么高!本联写景,但目的不限于写景,而是要突出诗人由闹中至静后失落、寂寞的情感,引出下面的愁思。颔联由写景转而抒情,由秋夜的清凉过渡到诗人内心的思考。诗人久久伫立在水亭栏柱之间,冥思长想,思绪万千,愁思绵绵。颈联承接颔联,写的是诗人思考的内容:怀念故人。“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二句的意思是:转眼离开长安已经很久了,我滞留在南方,觉得故乡如春去一般遥远;而南陵托带书信的使者迟迟带不回你的消息。诗人处在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心中涌起被弃置天涯、伶仃无告之感,于是“天涯占梦数”。诗人不仅多次占卜解梦,甚至怀疑自己所思念之人有了新交,因而把老友忘记了。
本诗的写作背景现已无法考证,因此无法了解诗中叙述的情事。但参看李商隐的资料,我们知道:他一生仕途坎坷,只在朝中做过两任小官,而且时间都不太长,余生皆是在他乡漂泊,寄人幕下。本诗大约是诗人在又一次浪迹江湖的途中所作。诗人思念故乡长安而不得归,又没有找到新的出路,心中的抱负难以施展,托身无地,唯有作诗以排解心中的悲愁抑郁。本诗朴素直白,不同于李商隐以往的精工典丽的风格,但语言疏朗清淡,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全诗清丽脱俗,别具一格。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竞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高楼上的客人们竞相散去。小园中的落花还纷纷乱飞。
参差的花枝连着弯曲小路,风飘落花送走了落日余晖。
柔肠寸断不忍把落花清扫,望眼欲穿花枝仍旧变稀疏。
芳心已随着春光一同消尽,所得的还是泪水沾湿衣襟。
【评点】
李商隐作诗,一向以善于用典、精于藻饰闻名。但他也有用语质朴、风格淡雅的佳作,本诗就是其中之一。本诗为咏物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当时诗人为母守孝,正闲居永业,又因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处境困难,因此心绪不宁。他忧愁怨恨的心情在本诗中即有所表露。诗人借咏落花的飘零,抒写自己身世之感,抒发自己一生失意的幽怨。全诗忧郁悲凉,曲折深婉。
首联上句叙事,下句写景。客人们陆续离开,人去楼空,满园静寂,诗人才注意到四散的落花,顿生同病相怜之心,寂寞惆怅的愁绪也涌上了心头。因本诗人描写落花,实际是为了引出本诗的主旨——愁思。
颔联从多种角度描写落花的情状。上句从空间入手:落花在空中飞舞,参差的花枝连着弯曲的小路;下句从时间着眼:落花绵绵不断,无休无止。对“斜晖”的点染,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不安。整个画面色调黯淡,充满了沉重感,流露出一种悲伤的情绪。颈联,诗人直抒胸臆。“肠断未忍扫”:诗人肝肠寸断也不忍心清扫落花,这并不是一般的惜花之情,而是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表的情绪。诗人以花自比,望花自伤,自然就难以将落花彻底扫为垃圾尘土。而“眼穿仍欲稀”一句表露出诗人的痴心与坚定。尾联意蕴深藏:花朵用自己短暂而绚烂的一生装点了春天,最后却落得凋残、衰败的下场;诗人满怀抱负,却一生坎坷、屡屡碰壁,结局也是凄凉悲苦、令人同情。
全诗语言清淡疏朗,诗人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夕阳西下落入崦嵫山里,我走进茅屋去访问孤僧。
落叶纷飞不知人在何处,寒云飘浮山路层层上升。
黄昏时候独自敲响钟磬,倚着藤杖心中安闲清静。
大千世界都在那微尘里,我岂能还有什么爱和憎。
【评点】
本诗为诗人访问山中僧人后所作。诗人描写了山中清新淡雅的景象,孤僧淡泊宁静的生活,也以他领悟到的万念皆空,“一切皆微尘”的禅理,曲折地反映了人生失意的苦闷。全诗感情浓郁,真切感人。北青萝,疑即是僧人所居地。
首联点明诗人前去寻访孤僧的时间和环境。“残阳西入崦”说明天色已晚,诗人迎着落日的余晖,到茅屋中拜访孤僧。颔联写诗人去寻访孤僧途中的风景。“落叶人何在”,点明时值深秋。道路间漂浮的“寒云”,点明所去之处很高。在这样幽深空灵的山林中,诗人连心也变得纯净了。这句表明诗人所寻访的孤僧居住在山阴险要处,为下文诗人悟出禅理奠定了基础。颈联刻画了孤僧的形象。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僧人的面貌特征,而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将一个远离世俗、清心寡欲的孤僧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尾联抒情。看着眼前超凡脱俗的孤僧,诗人顿时参悟了生命的真谛:“既然大千世界都在那微尘里,我还需要什么爱与憎呢?”然而,诗人一生在宦海中沉浮,未得解脱,因此这句诗可以看成是他困顿之时的感慨之词,也可以看成是他为了摆脱苦闷的一种自我安慰。心性使然,诗人并不是能够忘却爱憎的人,所以他的诗作大多爱憎分明、感情强烈。
本诗结构严谨,多有照应之处:如“初夜”对“残阳”,“独敲”对“孤僧”。全诗写景立意高妙,残阳、落叶、寒云、初夜等意象无不展示出山中生活的宁静安闲,以及孤僧的怡然自得。诗人自始至终以访僧悟禅为主题渲染气氛,塑造了简单超然的意境,显示出了绝佳的语言功底。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