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沙滩财经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宋词三百首精选 赏析

2022-07-19 19:57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沙滩财经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沙滩财经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沙滩财经网在线客服

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译文】
城上春光明媚莺啼燕啭,城下碧波荡漾拍打堤岸。绿杨芳草几时才会衰败,我泪眼迷蒙愁肠先寸断。
人到晚年渐觉出美好情怀在衰消,面对鸾镜惊看红颜已暗换。想当年曾因多病害怕举杯,而如今却惟恐酒杯不满。
【评点】
钱惟演出身贵族,且与章献太后有姻亲,仕途上一直顺风顺水。可太后死后情势直转,仁宗清剿后党的力量,把他贬到了汉东(今湖北随县)。晚年的词人倍感失意,出语凄婉在所难免,于是就有了这首抒写伤春之情和垂暮之叹的词作,一曲表达晚年蒙难郁郁失落的悲歌。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这样评价该词:“钱思公(即钱惟演)谪汉东日,撰《玉楼春》(即《木兰花》)词云云,每酒阑歌之,必为泣下。”诚不谬也。
词借描写暮春景色的繁华将逝,抒写自己青春不再、老病交缠、生命无多的迟暮之悲,和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的心境。感情真笃,风格凄婉。
词的上半部分伤春。前两句分城上和城下,从两个角度绘景。具体说来又及于声形,富于动感,形象地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同时景中又隐隐地流露出几丝淡淡的愁绪,亦为下面更好的抒遣情怀打下了基础。第一句最后一个“乱”字用得很好,一方面将美好的春天逼真再现,另一方面又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了伏笔。面对大好春光,词人为何还会有“几时休”的感叹?后一句直写,原来是愁之所至。愁到什么程度呢?愁肠已断!这是怎样的愁绪啊!
词的下半部分写人。什么样的人呢?老人,病人,一个晚年落寞的失意之人,这种惆怅是发自内心的。最后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写活了今日的愁闷。是啊,昔日顾忌的疾病现在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求得一醉,一消愁苦!读到这儿,我们似乎已看到这个只求买醉的衰翁了!
这首词写的是仕途愁苦,用的却是靡艳之言,充分展现了宋初词清秀华丽的风格。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它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译文】
像剪裁好的洁白丝绸,叠成轻盈的几层,又将胭脂淡淡地均匀涂注。时新靓丽的装扮,浓郁四溢的清香,羞死那蕊珠天宫的仙女。本来就容易凋零,何况又遭多少无情风雨。这情景让人分外愁苦,问冷落庭院还要受几番暮春的凄楚?
靠谁来托寄重重离恨,这双飞燕怎懂人言语?天遥遥地悠悠,隔万水挡千山,谁能知故都宫殿今在何处?怎能不深深思念啊,有时只能在梦中重回故居。但如今连这也办不到了,最近我总是连梦也不得做。
【评点】
宋徽宗赵佶昏庸无道,导致国家被金兵侵占,他自己也和儿子一起被掳往五国城,囚禁终身。据说这首《燕山亭》是他的绝笔之作,“北行”其实是指他被掳往北方。这首词通过对杏花由开到残的描述,暗示了他一生的遭际,饱含哀伤和绝望。
上片写杏花开败的全过程,其实是暗写词人自己的身世。开始几句写杏花的娇媚:它洁白如玉,由丝绢裁叠而成,清香阵阵,又像是涂了淡淡的胭脂。它就像一名衣着清丽的少女,雅丽脱俗,清香四溢。这样的美,就连蕊珠宫的仙女也比不上。这几句工笔细描,把杏花的神韵写活了,也写绝了。后几句笔锋顿转,写杏花凋零:不消几度风雨,已是一地落红,凄凉满目,令人断肠。这些全都和词人的身世、遭遇相切合。词人怜花自怜,一语双关,情景交融。
下片写自己的愁怨。笔意幽深,逐层递进,回旋跌宕,终至痛之极处。前面一层写词人离恨深沉,欲付之于玲珑双燕,无奈它们不懂人言,自己情思难寄。第二层写自己现在身在北国,与汴京故宫山水相隔,身为臣虏,何时才能重返那片天地呢?接下来第三层写故国之思:只有在梦中才能暂时回到故宫。最后一层写词人的绝望之情,他甚至连暂时的欢梦也难做成,可见其心中的愁思、哀痛,读之令人断肠。
词人是北宋的书画名家,其画作以精工通真闻名于世。这种手法也同样显露在这首词中,特别是上片中对杏花的刻画,很有几分工笔画的味道。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
纷纷扬扬的落叶飘满香阶,秋夜是何等静寂,细碎的落叶声频添寒意。卷起珍珠窗帘高楼空荡荡,只见天高云淡,银河垂落在大地。年年的今天夜里,如水的月光都像洁白的绸绢,可是亲人却总是远隔千里。
愁肠已寸断喝酒也难醉,酒还没有入口,先已化成了辛酸的泪水。我斜靠枕头看着半明半灭的残灯,尝尽了孤栖难眠的滋味。看来这相思离愁,不是让人紧锁眉就是让人心痛,没有办法排遣,没有办法回避。
【评点】
此词副题为“秋日怀旧”,是词人抒写秋夜怀人之作。众多著名的词评大家都对此词赞赏有加,认为此词做到了情景交融。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秋景,而寓情于中。词中描绘了黄叶纷飘、寒声碎乱、银河垂地、月华如练的秋夜寂寥萧瑟的景色,抒写了愁肠寸断、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词人为表达秋思,在写法上独辟蹊径,仅仅通过最富秋天特征的秋声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顺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来。首先,词人在开篇写“纷纷坠叶”,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写出落叶坠落石阶的情景。我们知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便意味着秋天到了。正所谓“一叶落知天下秋”。而树叶飘落时,沙沙作响,这种声音即所谓的“秋声”或“寒声”。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这种沙沙声,人们便会感觉到一丝秋意。“寒声碎”三个字,既明示了落叶声音之细碎,又点明这落叶的声响带着秋之寒意。词人正是通过沙沙响让人们感知落叶之声,进而感知秋声,进而感知寒意。“寒”字兼写物境与心境,既描写出秋寒节候的感受,又衬托出词人孤寒的处境,可谓妙极。“真珠”五句,写的是词人在空寂的玉楼之上,卷起珠帘,登楼观看秋月的情景。词人用细腻的笔触,将此情此景描画得色泽绮丽,但又不失清正刚直之气。试想,在玉楼之上,高高卷起珠帘,极目环顾四方,此种意境,何其奔放!“天淡银河垂地”一句,则仅用六个字便勾画出了辽远空旷的秋夜之天空,难怪词评家皆赞此句为佳句,堪与杜甫“星垂平野阔”相媲美。“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采用惯常之意境,以月写相思,声情并茂,顿挫有致,遒劲有力。珠帘、银河、月色,在词人笔下都显得雄壮、奔放、激昂。
词的下片全为抒情,层层递进,反复咏叹。开篇“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以一个“愁”字,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愁”:酌酒垂泪之愁意、挑灯倚枕之愁态、攒眉揪心之愁容。愁之深,以至于词人不得不借酒浇愁。然而,酒还未到愁肠,就已经先化成泪了。酒化作泪的写法,在范仲淹的其他词作里也很常见。如他在《苏幕遮》中就写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但在本词中,词人又别出心裁,酒还未入肠就已化作泪,相比之下,此愁更深,此情更切。“残灯明灭枕头欹”,空中高挂的明月却明亮如昼,与之相比,屋里昏暗如灭的残灯更让人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在这种境况下,愁人倚枕对灯,凝思出神,其“愁”显得更加形象、具体。以此作铺垫,词人写到“谙尽孤眠滋味”,既顺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结语三句,写这怀旧之事,向来都是没法回避的。不是萦绕在心头,就是郁积在眉头。通常情况下,古人写愁情,或写愁从心头转到眉头,或反过来,写愁从眉头转到心头。此处范仲淹又自出新意,写“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则显得更加全面,堪称佳句。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是源自此处。
全词情景交融,词人以景语入,以情语收,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深挚感人。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铺的大地,萧瑟秋色连着江中水波,波上寒烟迷漫肃杀苍翠。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绵绵密密的芳草不谙人情,一直铺到斜阳照不到的山外。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评点】
这是词人秋日旅途思乡之作。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翠烟、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的辽阔苍茫景色,词人触景伤怀,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故里的深情。
上片着重写景,词以“碧云天,黄叶地”开篇,展开一幅天高气爽、黄叶满地的苍莽秋景图。“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中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萧瑟秋色与江中水波的相连,苍翠的寒烟迷漫在江波之上。这秋日特有的景象,渲染出悲秋的情绪。“山映斜阳天接水”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接下来两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凄凄连绵的“无情芳草”蔓延无边。此情此景,怎能不惹人伤感?
下片抒情,“黯乡魂,追旅思”是相思愁苦的原因所在,只因词人离乡背井,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此处词人运用反衬的手法,意为除去酣梦,日日为相思所困扰。“明月高楼”不敢登,劝告自己“休独倚”,怕登楼远眺,勾起思念。明月圆圆,反衬孤独与怅惘,他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但却杯杯都“化作相思泪”,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此词的意境开阔,气势宏大,但又柔情似水,细腻感人,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宋词中的名篇。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评点】
这首词作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当时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职。这首词就是写边塞生活,展示了军士们不怕艰苦、扫除边患同时又因长期在外,思念故里的矛盾心情。
词的上半部分着重写景,景中有情。上片写塞北风光,词人通过“风景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以及“孤城”等一系列意象的连缀勾勒出一幅当地独有的戍边图。塞北秋寒,荒芜萧索,边声连角,雁到不息,可见此地的条件是何等艰苦。萧然冷漠的风光让人心生寒意,那么这里的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词的下半部分着重抒情,情中有景。下片写将士们的心声。沉重的乡愁,付与一杯浊酒;满腔的离恨,化作羌音悠悠。夜深人静的时候,呜咽的羌音、满地的寒霜让人心生凄凉和哀愁。主人公不能入眠,想到这些将士的心理:既想固守边塞,杀敌报国,又受乡情萦绕,挥之不去。此处暗含着词人对统治者治国政策的质疑,同时也流露出渴望保家卫国、战场杀敌的爱国豪情。
这首词大开大阖,超拔豪迈,苍凉雄壮,一反先前词坛上哀婉缠绵的扭捏之气,以战事、国事入词,堪称首例,开辟了宋词的一代豪放之风。

诉衷情

张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译文】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评点】
此词歌颂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了词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上片悲怆沉痛,起首句“花前月下暂相逢”缅怀昔日两人相断的幸福情境。“花前月下”相逢相恋,看似良辰美景,却有一个“暂”字,便透出一丝悲意。“苦恨阻从容”点明恋人隔绝、难以相聚的现实,“苦恨”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以比兴的手法,再次点出爱情受阻的现实。“酒醒”实则是“愁醒”之意;“梦断”喻往事成空;“花谢月朦胧”意为昔日见证爱情美好的花朵都已凋零,明月早已黯淡,喻示情缘中断。后两句以“何况”两字领起,强调好事难成,进一步渲染了悲怆沉痛的氛围。
下片转为美好的期待,将词由悲怆沉痛升华到美好的氛围中来。起句“花不尽,月无穷”是美好的祝愿,词人运用比兴的手法,以“花不尽”喻示青春常在,“月无穷”喻示永远团圆。下一句“两心同”表达了情人与自己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由此可见,两人的分别不是出自个人意愿,而是受到外来势力的阻挠。凋零的春花重新盛开,且永不败落;黯淡的月亮再度升起,且永远团圆。这些升腾在词人心中的美丽幻境和美好祈愿,是因为心中坚信“两心同”。如若对情人没有无比的爱和信任,决不会产生这种愿景。末三句“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以比兴的修辞,表达了词人愿为挽回爱情而献身的决心。其情之深不可谓不感人,其境界不可谓不重大。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译文】
几声杜鹃的鸣啼,又报告烂漫春花将要凋谢。惜春人更想将那残花折。怎奈何雨虽轻柔风却猛烈,正赶上这梅子发青的暮春时节。看那永丰坊的柳树,在无人的园中整日撒飞絮如飘雪。
请莫要把琵琶的细弦拨动,我深深的哀怨细弦也难倾泻。天如有情不会老,真情永不会灭绝。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中夜已过去了,东方未白,摇曳的残灯终熄灭。
【评点】
此词抒写惜春、相思情怀,是一首抒写悲欢离合之情的曲折幽怨词。词人以女子的口气写就,表达了其对爱情忠贞不贰的坚定信念。
词的上片以景烘托情,描绘风雨摧折芳菲的残春景色,以杜鹃幽啭、柳絮飞雪渲染暮春的凄凉气氛,抒写词人对美好春日的眷恋珍惜和对摧残春花的风雨的怨愤。惜春即是惜人,风雨摧残春花即是比喻爱情横遭阻抑摧残。词人以鸣声悲切的开篇,诏告美好的春光又逝去了,此情此景勾起了人们的惜春之情,故“惜春更把残红折”,此处的“残红”象征遭破坏但又坚贞的爱情。下面两句“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是上片的词眼,一语双关,写时令与景物,暗喻爱情受阻遭破坏,因而“无人尽日花飞雪”。爱情如柳絮一般逝去了,词人怎能不悲伤?
词的下片描写了词人对分离的恋人的深情相思,“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幺弦为琵琶的第四弦,怨极,才能倾诉出不平的最强音。在这极怨的气氛的烘托下,词人表明其反抗的决心:“天不老,情难绝”,此处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然诗意不尽相同,这里强调天不会老,爱情也不会有断绝的时候。这样的爱情“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千万个结把牢牢实实地系住了彼此,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表达了对恋人的爱恋永不会灭绝的坚定信念。情思未了,却已“夜过也”东方未白,摇曳的残灯也要熄灭了,全词到此结束,言尽而味永。
全词借景喻情,含蓄深婉,情味隽永,又激越真切,别有风致,兼有婉约与豪放的风致与妙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本词的名句,亦是宋词中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名句。

青门引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译文】
乍暖的天气还透着丝丝微寒,一天风雨到傍晚才消停。庭院里空荡寂静又快到清明,对着落花醉酒酣饮,这伤心病痛像去年一般情境。
晚风吹送城楼画角把我惊醒,入夜后重门紧闭庭院更宁静。哪里还能再忍受溶溶月光,隔墙送来少女荡秋千的倩影。
【评点】
此词为一首春日感怀之作,抒写寂寞情怀。词描写和渲染风雨初停后暮春月夜的萧瑟凄清,表达词人孤栖无奈的感伤悲愁。
词的上片写词人对春日天气变化的感触和心理感受。“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写春天频繁的天气变化。“乍暖”二字写出天气是突然由寒变暖;“还”字一转,引出天气的又一次变化:风雨突袭,有点轻冷之感。词人敏锐的感触,不仅体现在对天气频繁变化的感觉上,更表现在对词语的运用上:天暖的感觉是“乍”,天冷的感觉是“轻”,风雨消停是“定”。词人的遣词是如此精确,暗含了微妙的个人感情。“庭轩寂寞近清明”点出此时已到清明,直言词人的感受是“寂寞”。“残花中酒”进一步点出“寂寞”的原因:春天已到迟暮之时,花朵凋零,词人由此联想到世事的沧桑,感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破灭。因此词人借酒消愁,谁料更加重了心头的愁闷;“又是去年病”点出全篇的主旨,去年如此,今年同样如此,表达了词人不尽的忧愁。
下片写词人酒醒后的寂寞和伤怀。“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视觉和听觉: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把酣醉的人惊醒。“醒”字写出听到晚风吹过来的角声,酒醉之人不得不苏醒的那一刻的反应,也暗含了酒醉的程度很深,而被迫醒来又是多么痛苦不堪;“入夜重门静”,已是深夜,重重的院门显得更加宁静,词人的心情更加孤寂。词人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指出重重之门也阻隔不了内心的愁闷之感,溶溶月光居然隔墙送来少女荡秋千的倩影。“秋千影”透露出词人的所念所想,这样隐约朦胧的透露,更增加了词的情致和韵味。“那堪”二字,意在揭示词人因秋千影而触动的情怀,也深刻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绪。
全词情景交融,含蓄婉转,意味隽永,充分体现了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表现了张先词的风格。

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以病眠不赴府会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
手持酒杯细听那《水调》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径。
【评点】
此篇为暮春伤怀之作,是张先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词中描写词人醉酒销愁,为春光流逝、往事成空、后会无期而感伤。
上片主要写词人的思想活动,颇具平淡之趣。前两句写词人原本想借听调喝酒排遣心中的愁闷,但结果却是“醉醒来愁未醒”,醉意虽然消除了,但心中的愁却没有减去一分。这两句与冯延巳《鹊踏枝》中的“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有些相似,都是写欢乐过后容易生出无尽的哀情。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冯词所写的是酒尽人散之后确实产生的萧索情怀,而本词中,词人想到酒尽人散后可能产生的哀愁,便根本没去参加宴会。于是,词人不由得发出慨叹:“送春春去几时回?”此句中有两个“春”字,然意思不尽相同,前一个“春”字指季节,即指大好春光;下一个“春”字指时光,“春去”既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还蕴涵着对年少青春时光的追忆和惋惜之情。这就照应了下文的“往事后期空记省。”“临晚镜,伤流景”是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在于写实。杜牧原诗是写女子早晨梳妆,感叹时光易逝,因而用的是“临晓镜”;而本词中将“晓”改为“晚”,是因为词人午醉之后,又休息半晌,此刻已接近黄昏,一直躺着却仍然不能消愁解忧,于是起来“临晚镜”。这个“晚”字用得极妙,可谓一语双关,既表明了天色已晚,又隐指自己已到晚年。“伤流景”三个字进一步补充,更加明确地表达出了词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人到晚年的感伤。
“往事后期空自省”一句中的“后期”其实本为“悠悠”。而词人最终之所以选用了稍嫌朴拙的“后期”,而未采用看起来更加空灵、更加传神的“悠悠”,是因为相比而言,“后期”与前面提到的“愁”、“伤”等词联系得更紧密些。“后期”一词,既暗含着往事已经如过眼云烟一样逝去,一去不复返,又流露出了因错失机缘而耽误期约的后悔之情。但是后悔也无济于事,只能“空自省”,以追忆往事。然而,即使回忆往事的一些美好片断,也并不能从中得到些许安慰,反而会平添更多的烦恼。正因如此,词人想到即便纵情于美酒和歌舞之中,也不能消除自己的愁闷,所以索性连盛大的宴会也干脆不去参加了。这一句不着痕迹地就把一腔自甘孤寂的苦情写得如此惆怅感人,令人叫绝。
下片写动态之景,极有空灵之美。由于没有去参加盛大的宴会,所以夜幕降临的时候,词人便独自到小园中散步,希望以此来排遣一整天都郁积在心中的苦闷。“沙上并禽池上暝”,词人在夜幕中看到了这样温馨的景色,遗憾的是,夜空中本来应该有月亮的,而此时的夜空中却只有浓云,毫无月色。词人只好带着遗憾准备回住处。没想到,正在这时,“云破月来花弄影”,一阵风吹开了浓云,露出了藏在云里的月亮。同时,花儿也被风吹动,在明亮的月光下婆娑弄影。看到此情此景,词人孤寂的心情才感到了一丝丝欣慰。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然而,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的绝妙之处不仅在于遣词造句上,更在于它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上。词人一整天都无法排遣心中的愁绪,没想到,在一天将尽时却意外地感受到了一丝即将流逝的春意,可想而知,词人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复杂。通过此句,词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忧伤中略带欣慰的复杂心情,更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了一丝喜悦,看到了一幅美景。难怪杨慎在《词品》中说:“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接下来,词人写到“重重帘幕密遮灯”,因为外面有风,词人生怕大风将屋里的灯焰吹灭,于是进了屋后赶紧把帘幕拉起来,遮住灯焰。但是,风越来越大,帘幕已经不能很好地遮挡灯焰了,此时灯焰在不停地闪动。一句“人初静”,既表现出夜深人静之时,风势愈加迅猛的情境,又与上片提到的“不赴府会”相照应,说明此时府中的酒宴歌舞都已经结束了,人都已经散去了,一切都安静下来了。“明日落红应满径”一句,是说刚刚还在月光中婆娑弄影的花朵,经过这一夜春风的摧残,一定会落红满径。其中既蕴涵着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感伤,又有对自己已经迟暮的叹惋,还有对自己赏春偶得佳景的欣喜,将词人惜春、忆旧、怀人的复杂心情刻画了出来。
本词字句凝练,体现了张词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词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图画,实为神来之笔。

菩萨蛮

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译文】
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一声声写尽湘波绿涛。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细细地传出内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弹到伤心断肠的时候,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
【评点】
此篇咏歌女弹筝,描写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弹筝时的婉转情态。既写筝曲的哀怨感人,也通过描写歌女弹筝的动作、神态表现歌女的美丽多情和内心的哀伤,刻画了一个内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歌女弹筝技艺的欣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歌女的筝声。“哀筝一弄《湘江曲》”,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说筝声哀怨,实则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内心世界;“声声写尽湘波绿”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弹奏的《湘江曲》,琴声洋洋盈耳,让人觉得好像听到湘江的水声,从侧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艺。“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二句,写的是歌女弹筝的动作,只见她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淋漓尽致地弹出娥皇、女英的不幸。歌女能将幽恨“细传”,足见其技艺高超,而所传的幽恨也是双方所共有的。
下片词人着力刻画了歌女弹筝的情态,“当筵秋水慢”,“秋水”比喻女子眼波清澈。“慢”字意为凝神,表现了歌女的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在古诗词中,飞雁常与离愁别恨相连,这里虽描述筝柱之形,其实仍在写弹筝女子的幽恨;“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随着乐曲进入断肠的境地,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表现了其凄凉和悲哀的情绪。
此词妙在蕴藉,既写筝声,又写人;但最终是写人,写人的幽恨。词人巧妙地把主客观、声与情有机地融成了一体,通过对歌女情感的细述,委婉地流露出这位弹筝女子内心的哀伤和幽怨。全词言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声情交融,意浓韵远。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译文】
易逝的时光有限的人生,平常的离别也让人断肠伤心。饮宴歌舞莫要嫌它频繁。
放眼山河徒然怀念远方亲友,看见风雨中落花纷纷更让人伤春。不如赶紧怜爱眼前的亲人。
【评点】
本篇为晏殊的代表作品,是春日感怀之作。在词中,词人感伤年光易逝,人生有限,盛年不再,离别销魂,抒发抓住现时、及时行乐以度过有限人生的情怀。
上片以“一向年光有限身”起句,语甚警炼,词人直抒春光易逝、盛年不再的感叹,达到了撼人心魄的效果。“等闲离别易销魂”承接上句,时光易逝,生命有限,甚至于平常的离别也让人断肠伤心。“等闲”二字,突出词人的深情,面对这平常的离别,词人都觉得“销魂”,更不要说那些生离死别了。词人认为,在短短的一生中,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离别,兀自痛苦,还不如“酒筵歌席”,抓住眼前机会,及时享乐。“莫辞频”,不要嫌它频繁,因为人生中的别离太多了,而痛苦是无益的,应该对酒当歌,自遣情怀。
下片“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是词人的设想之辞,放眼山河徒然怀念远方亲友,看见风雨中落花纷纷更让人伤春。此二句气象宏阔,意境莽苍,兼有刚柔之美,是晏殊词中的名句。“不如怜取眼前人”与上文中的“酒筵歌席”相呼应,词中的“眼前人”即指酒宴上的歌女。独自伤心感怀远方,让痛苦的怀思折磨自己,还不如赶紧怜爱眼前的歌女。此句表达了词人一贯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但绝不是鼓励沉湎酒色,而是要学会享受眼前的欢愉。
此词所描述不是一事,也不是一时所感,而是反映了词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时光有限,世事无常,而追寻美好的事物总是徒劳,人所能做的唯有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本词格调似低,但取景甚大,气象宏阔,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语言清丽,颇堪玩味。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评点】
此词为一首伤离怀远之作,词人以疏淡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描写的是苑中景物,是词人清晨所见。“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晨的菊花和兰花,在词人看来,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上的露珠好像是它饮泣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的场景,透露出词人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境。“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清晨燕子穿过帘幕飞出去的情景,表面上写燕子因罗幕轻寒而飞走,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写照。接下来两句借明月烘托愁苦,词人责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其实是嫉妒月光的皎洁,反衬出自己的悲凉。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凋碧树”写西风之凛冽,吹落绿树,为固有的凄楚气氛平添出几分落寞与萧瑟;“独上高楼”明写孤独,而“望尽”极言眺望之远,也反映出其凝神已久,但“望尽天涯路”,仍看不见所思念之人;“欲寄彩笺兼尺素”写词人想寄书传情,但却不知邮寄何处,词人以无可奈何的问句结尾,言犹未尽,让人顿生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词的下片于广远之中蕴含愁苦,“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寂、荒远的气氛,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饮酒一杯,还是去年的天气老旧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无可奈何看那花儿落去,似曾相识迎那燕子归来,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评点】
本篇为暮春伤怀之作,是晏殊最为著名的词作之一。本词描写词人因傍晚饮酒听曲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慨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惋惜春光美景不能常驻。词中表露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惆怅感伤,蕴涵了珍视人生的哲理。
词以“一曲新词酒一杯”开篇,写对酒听歌的境况,这潇洒安闲的状态不由得勾起“去年天气旧亭台”的回忆:去年是和今年一样的天气,还是这座“旧亭台”,一样的清歌美酒,但在这一切表象下,有些东西分明已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岁月悠悠流逝了,世事亦改变了,想到这些,词人不禁发出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此句不仅仅是即景兴感,仅限眼前情景,还扩展到整个人生,包含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对美好事物难以重现的失望。夕阳西下,无法阻止,但却有再东升的时候,可流逝的时光、过去的人和事,却再也追寻不来了。词人哲理性的沉思,为本词罩上了哀伤的情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自然工丽,风韵天然,被誉为“奇偶”。这也是本词出名的原因。这一联蕴含的意境同样忧伤:花落春逝,同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任凭怎样惋惜流连也“无可奈何”,承接上文的“夕阳西下”;但在这暮春季节中,同样还有让人欣慰的景象:那翩翩飞回的燕子不就是去年的相识吗?恰呼应上文的“几时回”。虽然花落、燕归都是眼前景,但“无可奈何”、“似曾相识”却扩大了它们的内涵,使它们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这些惋惜和欣慰交织在一起,说明某种人生哲理:虽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必然会逝去并且我们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同时还有一些美好的事物仍会再现,生活不会变成虚无。只是那些重现不会原封不动地令美好的事物回归,不过“似曾相识”而已。“小园香径独徘徊”转回写景,词人以此结尾,含蓄而意味深长。
全词语言通俗晓畅,情中有思,笔调婉雅,语意蕴藉含蓄,耐人寻味,是宋词中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译文】
粉红的信笺上写满蝇头小字,说尽了我对情郎的深深爱意。无奈雁在云间鱼在水底,满怀惆怅这份深情难以投寄。
夕阳西下我独倚西楼远望,远处青山正对着窗上帘钩。不知心上人今在哪里?只见那绿水依旧东流。
【评点】
本篇为念远怀人之词,抒写了词人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为晏殊千古传颂的名篇之一。词人以红笺细书情意、书成难寄无比惆怅、暮倚西楼独伫久望等情景描写,一波三折,抒写思念的深情和离别的愁绪,细腻雅致,写情之笔超绝。
词的上片抒写了词人对情人的一片深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无数的情事和无限的情思,词人用精美的小幅红纸,密密匝匝地写满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意,说尽平生。但却“惆怅此情难寄”,写成后的信无从传递,即使天上有鸿雁和水中有游鱼都无法帮忙。此处词人化用古人“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浓缩在一句“鸿雁在云鱼在水”中,用典却出新,说明无法驱遣它们送信传书,比李玉“断鸿难倩”等化用典故更见风致。
下片着重渲染主人公的孤独寂寞,点名相思之意。由“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过渡到写景,红日偏西,斜晖照在登楼远望的孤影,景象凄清,远处的山正对着窗户,词人寥寥数语即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远山”句以景抒情,象征了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惆怅难言。而词人原本想倚楼远眺排遣相思,谁料愁思更为浓重。末两句“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化用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意,点出相思之情:那奔流向东的绿水,也许映照过如花的人面,而如今流水依然东流,但却不知人面在何处,只剩下相思之情,随着流水悠悠东去了。浓浓的相思此时化开,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也由此婉曲细腻地表现出来,令人感动。
全词情景交融,语淡而情深,风格典雅细腻,情调隽永含蓄,是最能代表晏殊婉约词风的词作之一。

渔家傲

晏殊
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
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撩乱。
【译文】
越女在江的北岸采着莲藕,她轻轻地抄起桨让船顺着风行驶。这时候她的美貌可以和美丽的花来个竞赛。江水流得很慢,越女时不时地照照自己在江面上的妆容。
一个个撑开的莲叶像是一把把绿伞,莲房也像是一个个垂下来的金盏。她还在思念佳偶。太阳下山的时候,想要回去找他可是心里却极为烦乱。
【评点】
晏殊善于描写女性,他的词作中出现了很多女性形象。本词也不例外,描写了采莲女在江边采摘莲藕时优雅的身姿和温婉的风情。词人从头至尾都没有使用一句俗艳之语,而是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少女们艳丽的容颜,高尚的情操,以及她们因情爱萌动而产生的不安与烦躁。整首词并无跌宕起伏的语句和情节,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宁静闲适之感。
上片中,词人不仅交代了采莲女的劳动地点,描写了她姣好的容貌,还提到了她闲暇之时对影梳妆的细节。“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一句,语言清丽,声调和谐,起首便营造出一种平和淡雅的意境,采莲女的绰约风姿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紧接着,词人通过“人貌与花相斗艳”一句,进一步描摹她们的美好容貌,显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而最后一句“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读来让人感觉少了一分浓艳纤佻,多了一分清丽蕴藉,别具特色。下片“莲叶层层”三句,通过对莲叶、莲房、藕丝等景物进行描写,抒发了两层感情,既写出了彩莲女的心境,又反映出了词人的心境。首先,“一把藕丝牵不断”一句,写出了采莲女绵绵无尽、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世界。通过最后一句“红日晚,回头欲去心撩乱”,我们便能看出,她好像是在盼望着某个人出现。然而,此人并未出现,无尽的思念缠绕着她,心中的苦楚无人倾诉,以至于她思绪繁杂,像“藕丝牵不断”。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词人当时的心境。词人晏殊擅长写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词,且多为表达离情别绪的传统题材,记叙一些有关花酒歌愁的事情。而词人在写作这些词的时候,大多都结合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即用词作来反映自己当时的心情。创作这首词时,词人的心情也同采莲女一样,满怀思念,满腔离愁。因此,词中采莲女“藕丝牵不断”的复杂心情其实也是词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反映。
这首词风格清丽,笔法细腻,表达含蓄,是晏殊词风格的真实体现。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译文】
池塘中绿波荡漾微风送暖,记得就在那时我与玉真初次相见。她甜美的歌声清脆悦耳,穿着红裙的细腰纷乱地旋转。
我躺在玉钩栏下的香阶旁,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阳西下天已晚。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算起来如今健在的人已无一半。
【评点】
本篇为追怀旧日生活之作,全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词人人生如梦、好景不长的凄然感慨。
上片回忆,词人以感伤的心情描写了当年与友人聚会观看歌女歌舞的情景,渲染欢歌醉舞的热烈气氛。“池塘水绿风微暖”点出此时为春天,在微风送暖的春日,词人漫步园中,看着眼前池塘中绿波荡漾的情景,恍惚回到了过去,想起了与玉真初次相见的情景,并由此引出词人对一个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升平场景的回忆。“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玉真跳舞的迷人状态。此二句为本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也是晏殊词中的名句。“重头”是指一首词上下二片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回环和覆叠是“重头”的典型特点,故此处的“歌韵”分外“琤琮”,更为动人心弦。入破是唐宋大曲的乐曲阶段名称。当乐曲演奏至“入破”阶段时,乐曲节奏急促,故言“舞腰红乱旋”。此二句中“响琤琮”写听觉感受,“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虽未直接点评歌舞情态,但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抒写世事无常、不胜今昔的深沉感慨,悲凉沉郁。“玉钩阑下香阶畔”承接上片,点明了当时歌舞宴乐的地方。“醉后不知斜日晚”仍写当年的酒宴情事,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阳西下天色已晚。“斜日晚”隐含人生晚景的意思,为下两句抒情做好了铺垫。“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道出词人深深的感慨: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算起来如今健在的人已无一半。
整首词充满哀思,尤其是最后两句,让人读来不尽心酸。在结构上,上片怀旧,下片写今,紧凑而又对比强烈。词人以前后互见的手法,将思念之情自然表达出来,婉曲而又意蕴深长。

浣溪沙

晏殊
青杏园林煮酒香,佳人初试薄罗裳。柳丝无力燕飞忙。
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为谁消瘦减容光。
【译文】
春天在一片挂满绿杏的园林里煮着美酒,美人第一次试着穿上了薄薄的衣裳。柳叶无力地低垂着,燕子也忙忙碌碌地飞着。
这时候的春天,总是一会儿下雨一会儿晴天的,无人问津花开花落。因无聊而生的愁闷,使日子格外漫长。我又为了谁而消瘦,连脸上的光彩都减少了?
【评点】
这是一首伤春的词。词人借青杏园把主人公思春、伤春、在寂寞中流连光景的心理感受呈现给读者。这首词妙在“青杏”上,词人借青杏、佳人来伤春,将悲哀凄婉之情娓娓道来,让人容易接受。
上片描写了一幅喜人的春景图,基调轻快喜悦。春天,在满是绿杏的园林里煮酒,美人褪去厚重的冬装,穿上了薄薄的衣裳,姿态婀娜。只见柳叶低垂,勤劳的燕子不停地忙碌着。这里描写的都是春天典型的景物,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如果只看上片的内容,会让人觉得这首词是在赞美春天的美景。这正是词人的目的所在。他极力渲染暮春初夏的美景,正是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
下片词意一转,写春天多雨,让人愁闷。暮春时节,天气阴晴不定,忽晴忽雨。这样的天气让人烦闷,简直度日如年,还有谁会关心在雨中飘零的花朵呢?最后一句点出题旨,说明自己之所以这么愁闷,都是因为心中有情。这两句极为精妙,不直接抒情,却提出一个问题:我是为了谁而消瘦呢,竟然脸上都没有光彩了?上片的喜悦之情与下片的伤感形成强烈的对比,越喜则意味着愈悲,将词人的悲伤惋惜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本词语言清新质朴,虽无精雕细琢,却把惜春伤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伤春词中的上上作。从结构上来看,上下片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最后一句“为谁消瘦减容光”,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为经典传世名句。在写作手法上,词人使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暮春图,然后又用轻柔的叙述语调来抒写内心的感伤之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译文】
在绿杨逶迤芳草萋萋的长亭路边,情郎哥竟轻易地离开我远去。楼头的五更钟声敲醒我的残梦,离愁就像枝下落英暮春细雨。
无情之人不像我多情人这般愁苦,寸心纷乱如同柳条千丝万缕。天涯地角也有到头的时候,只有相思之情没有穷绝处。
【评点】
本篇为一首闺怨词,写女子的离愁别恨和相思深情。词具体描写和渲染女子被抛弃以后经常魂牵梦绕辗转不眠、像三月细雨那样绵绵不尽的离愁,又直抒心中永无穷尽的相思苦情。
上片“绿杨芳草长亭路”开篇写景,点出两人分别的时间是芳草萋萋的春天,地点是长亭路边;“年少抛人容易去”此句以思妇的口气说出:临行之际,情郎哥竟轻易地离开我远去。“年少”此处指的是女子所爱恋之人,词中虽未说出女子的反应,但从语气可以看出,女子定是泪眼相看,无语凝咽,故才会埋怨情郎的绝情。“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生动地描述出思妇的思念之意,反衬出“抛人去”者的薄情寡意。深夜中,女子辗转反侧,很久之后才入眠,却很快被五更钟声敲醒残梦,于是又开始思念;窗外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花瓣随之纷纷落下,正如她心中的离愁。“残梦”和“落花”相互对仗照应,婉转地抒发了女子思念情郎的心情,可谓“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下片将无情和多情,天地尽头与相思无边作对比,抒发了女子的多情以及难以言宣的相思之苦。“无情不似多情苦”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面意为无情不像多情人这般愁苦,实则是“多情自古伤离别”之意,褒扬多情的好处,正是因为多情才愁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写心绪纷乱如同千丝万缕的柳条。缕缕柳丝,飘绵拂水,最知离别之苦。“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是晏殊词中的名句,词人以深切的情感抒发了相思的无限与永恒。天地是有尽头的,但离别后的相思之情却绵绵无穷尽。此处词人运用对比,表现了“多情”者所受的精神折磨,但对那位薄情的年少,却没有一丝埋怨,足见其感情的真切与含蓄。
全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风格婉转缠绵,耐人寻味。词人运用了比喻、反语、夸张等表现手法,平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译文】
小路边的红花日见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绿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边,静静的炉香随着游丝旋转。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评点】
这首词描绘的是晚春景象,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是一首伤春词。
词的上半部分写郊外的春景。词人的画笔从近处到远处,从低处到高处,层次分明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春天的图景:近处,幽幽小路,点点红花;远处,漫漫绿草,茫茫天际;低处,亭台楼阁并立;高处,排排绿树幽森。“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这样的景色暗示着春已将暮。“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通过飘飞的杨花,更是点明时间和节气。在这里,肆意飞舞的杨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饱含了词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们铺天盖地,把行人搅扰得不得安宁,让行人的心中更添忧愁。一方面,词人是在告诉我们,美好的年华已然过去,为下文作了铺垫。其实这些景物本是无情的,只是人太多情了,个中凄凉,怎不让人伤怀?另一方面,词人又刻意点明杨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无拘无束地漫天飞舞,似乎丝毫不知疲倦。从整体上来看,上片虽然写的是暮春的景色,但词人丝毫没有表现出常见的颓废情调。
词的下半部分写身边的春景。“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由外而内、由远而近,把田野到庭院的暮春景色勾画出来。前两句一外一内,过渡自然妥帖,把上下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中“藏”、“隔”两个字用得尤妙,尽现树木的茂盛和庭院的幽寂。“炉香”句则把视角转换到室内。“逐”、“转”传神地写出了炉香缭绕上升的一系列变化,看起来似乎是在描写动态的景物,其实,词人正是通过这些动态,来反衬此时屋里的寂静,同时也是在写自己的愁闷心情。最后两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宕开一笔,写自己梦醒酒消的时候,已经是日暮时分了,并由此说明,自己之前所绘之景都是梦境,而这梦境正是由浓浓春愁而引起的,于是词人不由得发出了寂寥凄凉的感慨。
这首词清幽委婉,平而不淡,含而不露,意境深远。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译文】
饯行酒席上唱完离别的悲歌,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频频回首。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
画阁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楼望断天涯,夕阳下只见江波无边无垠。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评点】
本篇白描临别频频回首依依不舍和独倚高楼望断天涯的情景,抒写送别和别后无限思念的深情。
上片写饯行的情景,表现双方难舍难分的情意。“祖席离歌,长亭别宴”写饯别,古人出行前须祭祀路神,故将饯别酒宴称之为“祖席”;“长亭”是古时送别的地方;“离歌”与“别宴”指的是同一事,“祖席”与“别宴”也是同一个意思,词人如此重复描写,是为了渲染分别,突出送别的场面。“香尘已隔犹回面”写的是两人刚分别时的情景:落花满地,连尘土都染上了芬芳的栖息,它遮住了视线,但离人仍频频回首。“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分别从送行者与远行者两方面写离别:“居人”的马好像也懂得主人的不舍,隔着树林仰天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马嘶”、“棹转”侧面烘托出两人别情之深。
下片描写送行者对行者的思念,登楼远眺,引出无尽的哀愁,表达了缠绵无尽的相思之情。“画阁魂消,高楼目断”,“居人”登上画阁却黯然魂消,上了高楼望断天涯,却看不见“行人”的小船,只看到“斜阳只送平波远”,离恨之情更增。此两句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承接上句的“平波远”,写出“居人”的思绪,他站在那里,看着眼前的碧波,油然而生的离愁使他联想到世间无穷无尽的离愁,于是肆意放纵自己的想象,让心随着渺渺平波而去,绕遍天涯地角寻他个遍。“天涯地角”将相思之情抒写到极致,含蕴无尽,表达出缱绻缠绵的深情。
全词融情于景,情境如画,向读者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别图,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语言含蓄婉转、平易而意旨深曲。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译文】
信步东城感到风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长恨人生短暂欢娱太少,怎肯为吝惜千金轻视欢笑?让我为你举起酒杯奉劝斜阳,请留下来把晚花照耀。
【评点】
本篇为词人代表作,亦为宋词名篇,是当时誉满词坛的佳作。词中描绘了早春绚丽多彩的风光,抒写词人伤逝嗟老的情绪和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思想。
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词人在想象中勾勒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荡漾在波光粼粼的小溪上,悠哉游哉,目之所见都是清新的绿色,沁人心脾。“縠皱”句将水波拟人化,赋予了水波以无尽的灵性,仿佛是它们面带微笑,款款迎接游人。“绿杨烟外晓寒轻”把远处杨柳如烟、似梦似幻的美景勾勒得栩栩如生,描绘了清晨寒气淡淡、空气清新的美景。“红杏”句则通过对盛开着的杏花的着力描绘,渲染出浓浓的春意。词人极力渲染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可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下片伤春的情绪做铺垫。
下片笔锋一转,由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转而描写自己对人生苦短的感叹:既然人生在世匆匆数十载,忧患总是多于欢乐,何不潇潇洒洒地做一个享乐者呢?于是引出了“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两句,抒写词人举杯挽留夕阳,希望它能在花丛间多停留一段时间,以使自己和同游的伙伴得以尽兴,不留遗憾。词人以此作结,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春光即将逝去的留恋之情。
在语言风格上,整首词言辞优美,风格新颖,别具一格,韵味十足;在构思上,结构严谨,疏放自如,对仗工整,词藻虽华美但不俗艳,情感虽缠绵但不轻浮,而珍惜美好时光、不要荒废人生等主题思想也被表达得清晰明了,着实精巧。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本词有一句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称其“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它把视觉和听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化视觉为听觉,表现了姹紫嫣红、蜂蝶争喧的生意盎然的春色,极为动人。尤其是一个“闹”字,更是把杏花争艳斗丽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也将词人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其境界之高令人赞叹,词人也因此获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宋词三百首精选,宋词精选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宋词三百首精选 赏析

admin

|

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译文】
城上春光明媚莺啼燕啭,城下碧波荡漾拍打堤岸。绿杨芳草几时才会衰败,我泪眼迷蒙愁肠先寸断。
人到晚年渐觉出美好情怀在衰消,面对鸾镜惊看红颜已暗换。想当年曾因多病害怕举杯,而如今却惟恐酒杯不满。
【评点】
钱惟演出身贵族,且与章献太后有姻亲,仕途上一直顺风顺水。可太后死后情势直转,仁宗清剿后党的力量,把他贬到了汉东(今湖北随县)。晚年的词人倍感失意,出语凄婉在所难免,于是就有了这首抒写伤春之情和垂暮之叹的词作,一曲表达晚年蒙难郁郁失落的悲歌。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这样评价该词:“钱思公(即钱惟演)谪汉东日,撰《玉楼春》(即《木兰花》)词云云,每酒阑歌之,必为泣下。”诚不谬也。
词借描写暮春景色的繁华将逝,抒写自己青春不再、老病交缠、生命无多的迟暮之悲,和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的心境。感情真笃,风格凄婉。
词的上半部分伤春。前两句分城上和城下,从两个角度绘景。具体说来又及于声形,富于动感,形象地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同时景中又隐隐地流露出几丝淡淡的愁绪,亦为下面更好的抒遣情怀打下了基础。第一句最后一个“乱”字用得很好,一方面将美好的春天逼真再现,另一方面又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了伏笔。面对大好春光,词人为何还会有“几时休”的感叹?后一句直写,原来是愁之所至。愁到什么程度呢?愁肠已断!这是怎样的愁绪啊!
词的下半部分写人。什么样的人呢?老人,病人,一个晚年落寞的失意之人,这种惆怅是发自内心的。最后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写活了今日的愁闷。是啊,昔日顾忌的疾病现在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求得一醉,一消愁苦!读到这儿,我们似乎已看到这个只求买醉的衰翁了!
这首词写的是仕途愁苦,用的却是靡艳之言,充分展现了宋初词清秀华丽的风格。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它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译文】
像剪裁好的洁白丝绸,叠成轻盈的几层,又将胭脂淡淡地均匀涂注。时新靓丽的装扮,浓郁四溢的清香,羞死那蕊珠天宫的仙女。本来就容易凋零,何况又遭多少无情风雨。这情景让人分外愁苦,问冷落庭院还要受几番暮春的凄楚?
靠谁来托寄重重离恨,这双飞燕怎懂人言语?天遥遥地悠悠,隔万水挡千山,谁能知故都宫殿今在何处?怎能不深深思念啊,有时只能在梦中重回故居。但如今连这也办不到了,最近我总是连梦也不得做。
【评点】
宋徽宗赵佶昏庸无道,导致国家被金兵侵占,他自己也和儿子一起被掳往五国城,囚禁终身。据说这首《燕山亭》是他的绝笔之作,“北行”其实是指他被掳往北方。这首词通过对杏花由开到残的描述,暗示了他一生的遭际,饱含哀伤和绝望。
上片写杏花开败的全过程,其实是暗写词人自己的身世。开始几句写杏花的娇媚:它洁白如玉,由丝绢裁叠而成,清香阵阵,又像是涂了淡淡的胭脂。它就像一名衣着清丽的少女,雅丽脱俗,清香四溢。这样的美,就连蕊珠宫的仙女也比不上。这几句工笔细描,把杏花的神韵写活了,也写绝了。后几句笔锋顿转,写杏花凋零:不消几度风雨,已是一地落红,凄凉满目,令人断肠。这些全都和词人的身世、遭遇相切合。词人怜花自怜,一语双关,情景交融。
下片写自己的愁怨。笔意幽深,逐层递进,回旋跌宕,终至痛之极处。前面一层写词人离恨深沉,欲付之于玲珑双燕,无奈它们不懂人言,自己情思难寄。第二层写自己现在身在北国,与汴京故宫山水相隔,身为臣虏,何时才能重返那片天地呢?接下来第三层写故国之思:只有在梦中才能暂时回到故宫。最后一层写词人的绝望之情,他甚至连暂时的欢梦也难做成,可见其心中的愁思、哀痛,读之令人断肠。
词人是北宋的书画名家,其画作以精工通真闻名于世。这种手法也同样显露在这首词中,特别是上片中对杏花的刻画,很有几分工笔画的味道。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
纷纷扬扬的落叶飘满香阶,秋夜是何等静寂,细碎的落叶声频添寒意。卷起珍珠窗帘高楼空荡荡,只见天高云淡,银河垂落在大地。年年的今天夜里,如水的月光都像洁白的绸绢,可是亲人却总是远隔千里。
愁肠已寸断喝酒也难醉,酒还没有入口,先已化成了辛酸的泪水。我斜靠枕头看着半明半灭的残灯,尝尽了孤栖难眠的滋味。看来这相思离愁,不是让人紧锁眉就是让人心痛,没有办法排遣,没有办法回避。
【评点】
此词副题为“秋日怀旧”,是词人抒写秋夜怀人之作。众多著名的词评大家都对此词赞赏有加,认为此词做到了情景交融。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秋景,而寓情于中。词中描绘了黄叶纷飘、寒声碎乱、银河垂地、月华如练的秋夜寂寥萧瑟的景色,抒写了愁肠寸断、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词人为表达秋思,在写法上独辟蹊径,仅仅通过最富秋天特征的秋声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顺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来。首先,词人在开篇写“纷纷坠叶”,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写出落叶坠落石阶的情景。我们知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便意味着秋天到了。正所谓“一叶落知天下秋”。而树叶飘落时,沙沙作响,这种声音即所谓的“秋声”或“寒声”。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这种沙沙声,人们便会感觉到一丝秋意。“寒声碎”三个字,既明示了落叶声音之细碎,又点明这落叶的声响带着秋之寒意。词人正是通过沙沙响让人们感知落叶之声,进而感知秋声,进而感知寒意。“寒”字兼写物境与心境,既描写出秋寒节候的感受,又衬托出词人孤寒的处境,可谓妙极。“真珠”五句,写的是词人在空寂的玉楼之上,卷起珠帘,登楼观看秋月的情景。词人用细腻的笔触,将此情此景描画得色泽绮丽,但又不失清正刚直之气。试想,在玉楼之上,高高卷起珠帘,极目环顾四方,此种意境,何其奔放!“天淡银河垂地”一句,则仅用六个字便勾画出了辽远空旷的秋夜之天空,难怪词评家皆赞此句为佳句,堪与杜甫“星垂平野阔”相媲美。“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采用惯常之意境,以月写相思,声情并茂,顿挫有致,遒劲有力。珠帘、银河、月色,在词人笔下都显得雄壮、奔放、激昂。
词的下片全为抒情,层层递进,反复咏叹。开篇“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以一个“愁”字,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愁”:酌酒垂泪之愁意、挑灯倚枕之愁态、攒眉揪心之愁容。愁之深,以至于词人不得不借酒浇愁。然而,酒还未到愁肠,就已经先化成泪了。酒化作泪的写法,在范仲淹的其他词作里也很常见。如他在《苏幕遮》中就写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但在本词中,词人又别出心裁,酒还未入肠就已化作泪,相比之下,此愁更深,此情更切。“残灯明灭枕头欹”,空中高挂的明月却明亮如昼,与之相比,屋里昏暗如灭的残灯更让人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在这种境况下,愁人倚枕对灯,凝思出神,其“愁”显得更加形象、具体。以此作铺垫,词人写到“谙尽孤眠滋味”,既顺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结语三句,写这怀旧之事,向来都是没法回避的。不是萦绕在心头,就是郁积在眉头。通常情况下,古人写愁情,或写愁从心头转到眉头,或反过来,写愁从眉头转到心头。此处范仲淹又自出新意,写“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则显得更加全面,堪称佳句。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是源自此处。
全词情景交融,词人以景语入,以情语收,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深挚感人。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铺的大地,萧瑟秋色连着江中水波,波上寒烟迷漫肃杀苍翠。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绵绵密密的芳草不谙人情,一直铺到斜阳照不到的山外。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评点】
这是词人秋日旅途思乡之作。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翠烟、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的辽阔苍茫景色,词人触景伤怀,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故里的深情。
上片着重写景,词以“碧云天,黄叶地”开篇,展开一幅天高气爽、黄叶满地的苍莽秋景图。“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中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萧瑟秋色与江中水波的相连,苍翠的寒烟迷漫在江波之上。这秋日特有的景象,渲染出悲秋的情绪。“山映斜阳天接水”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接下来两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凄凄连绵的“无情芳草”蔓延无边。此情此景,怎能不惹人伤感?
下片抒情,“黯乡魂,追旅思”是相思愁苦的原因所在,只因词人离乡背井,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此处词人运用反衬的手法,意为除去酣梦,日日为相思所困扰。“明月高楼”不敢登,劝告自己“休独倚”,怕登楼远眺,勾起思念。明月圆圆,反衬孤独与怅惘,他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但却杯杯都“化作相思泪”,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此词的意境开阔,气势宏大,但又柔情似水,细腻感人,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宋词中的名篇。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评点】
这首词作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当时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职。这首词就是写边塞生活,展示了军士们不怕艰苦、扫除边患同时又因长期在外,思念故里的矛盾心情。
词的上半部分着重写景,景中有情。上片写塞北风光,词人通过“风景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以及“孤城”等一系列意象的连缀勾勒出一幅当地独有的戍边图。塞北秋寒,荒芜萧索,边声连角,雁到不息,可见此地的条件是何等艰苦。萧然冷漠的风光让人心生寒意,那么这里的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词的下半部分着重抒情,情中有景。下片写将士们的心声。沉重的乡愁,付与一杯浊酒;满腔的离恨,化作羌音悠悠。夜深人静的时候,呜咽的羌音、满地的寒霜让人心生凄凉和哀愁。主人公不能入眠,想到这些将士的心理:既想固守边塞,杀敌报国,又受乡情萦绕,挥之不去。此处暗含着词人对统治者治国政策的质疑,同时也流露出渴望保家卫国、战场杀敌的爱国豪情。
这首词大开大阖,超拔豪迈,苍凉雄壮,一反先前词坛上哀婉缠绵的扭捏之气,以战事、国事入词,堪称首例,开辟了宋词的一代豪放之风。

诉衷情

张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译文】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评点】
此词歌颂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了词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上片悲怆沉痛,起首句“花前月下暂相逢”缅怀昔日两人相断的幸福情境。“花前月下”相逢相恋,看似良辰美景,却有一个“暂”字,便透出一丝悲意。“苦恨阻从容”点明恋人隔绝、难以相聚的现实,“苦恨”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以比兴的手法,再次点出爱情受阻的现实。“酒醒”实则是“愁醒”之意;“梦断”喻往事成空;“花谢月朦胧”意为昔日见证爱情美好的花朵都已凋零,明月早已黯淡,喻示情缘中断。后两句以“何况”两字领起,强调好事难成,进一步渲染了悲怆沉痛的氛围。
下片转为美好的期待,将词由悲怆沉痛升华到美好的氛围中来。起句“花不尽,月无穷”是美好的祝愿,词人运用比兴的手法,以“花不尽”喻示青春常在,“月无穷”喻示永远团圆。下一句“两心同”表达了情人与自己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由此可见,两人的分别不是出自个人意愿,而是受到外来势力的阻挠。凋零的春花重新盛开,且永不败落;黯淡的月亮再度升起,且永远团圆。这些升腾在词人心中的美丽幻境和美好祈愿,是因为心中坚信“两心同”。如若对情人没有无比的爱和信任,决不会产生这种愿景。末三句“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以比兴的修辞,表达了词人愿为挽回爱情而献身的决心。其情之深不可谓不感人,其境界不可谓不重大。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译文】
几声杜鹃的鸣啼,又报告烂漫春花将要凋谢。惜春人更想将那残花折。怎奈何雨虽轻柔风却猛烈,正赶上这梅子发青的暮春时节。看那永丰坊的柳树,在无人的园中整日撒飞絮如飘雪。
请莫要把琵琶的细弦拨动,我深深的哀怨细弦也难倾泻。天如有情不会老,真情永不会灭绝。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中夜已过去了,东方未白,摇曳的残灯终熄灭。
【评点】
此词抒写惜春、相思情怀,是一首抒写悲欢离合之情的曲折幽怨词。词人以女子的口气写就,表达了其对爱情忠贞不贰的坚定信念。
词的上片以景烘托情,描绘风雨摧折芳菲的残春景色,以杜鹃幽啭、柳絮飞雪渲染暮春的凄凉气氛,抒写词人对美好春日的眷恋珍惜和对摧残春花的风雨的怨愤。惜春即是惜人,风雨摧残春花即是比喻爱情横遭阻抑摧残。词人以鸣声悲切的开篇,诏告美好的春光又逝去了,此情此景勾起了人们的惜春之情,故“惜春更把残红折”,此处的“残红”象征遭破坏但又坚贞的爱情。下面两句“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是上片的词眼,一语双关,写时令与景物,暗喻爱情受阻遭破坏,因而“无人尽日花飞雪”。爱情如柳絮一般逝去了,词人怎能不悲伤?
词的下片描写了词人对分离的恋人的深情相思,“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幺弦为琵琶的第四弦,怨极,才能倾诉出不平的最强音。在这极怨的气氛的烘托下,词人表明其反抗的决心:“天不老,情难绝”,此处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然诗意不尽相同,这里强调天不会老,爱情也不会有断绝的时候。这样的爱情“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千万个结把牢牢实实地系住了彼此,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表达了对恋人的爱恋永不会灭绝的坚定信念。情思未了,却已“夜过也”东方未白,摇曳的残灯也要熄灭了,全词到此结束,言尽而味永。
全词借景喻情,含蓄深婉,情味隽永,又激越真切,别有风致,兼有婉约与豪放的风致与妙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本词的名句,亦是宋词中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名句。

青门引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译文】
乍暖的天气还透着丝丝微寒,一天风雨到傍晚才消停。庭院里空荡寂静又快到清明,对着落花醉酒酣饮,这伤心病痛像去年一般情境。
晚风吹送城楼画角把我惊醒,入夜后重门紧闭庭院更宁静。哪里还能再忍受溶溶月光,隔墙送来少女荡秋千的倩影。
【评点】
此词为一首春日感怀之作,抒写寂寞情怀。词描写和渲染风雨初停后暮春月夜的萧瑟凄清,表达词人孤栖无奈的感伤悲愁。
词的上片写词人对春日天气变化的感触和心理感受。“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写春天频繁的天气变化。“乍暖”二字写出天气是突然由寒变暖;“还”字一转,引出天气的又一次变化:风雨突袭,有点轻冷之感。词人敏锐的感触,不仅体现在对天气频繁变化的感觉上,更表现在对词语的运用上:天暖的感觉是“乍”,天冷的感觉是“轻”,风雨消停是“定”。词人的遣词是如此精确,暗含了微妙的个人感情。“庭轩寂寞近清明”点出此时已到清明,直言词人的感受是“寂寞”。“残花中酒”进一步点出“寂寞”的原因:春天已到迟暮之时,花朵凋零,词人由此联想到世事的沧桑,感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破灭。因此词人借酒消愁,谁料更加重了心头的愁闷;“又是去年病”点出全篇的主旨,去年如此,今年同样如此,表达了词人不尽的忧愁。
下片写词人酒醒后的寂寞和伤怀。“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视觉和听觉: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把酣醉的人惊醒。“醒”字写出听到晚风吹过来的角声,酒醉之人不得不苏醒的那一刻的反应,也暗含了酒醉的程度很深,而被迫醒来又是多么痛苦不堪;“入夜重门静”,已是深夜,重重的院门显得更加宁静,词人的心情更加孤寂。词人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指出重重之门也阻隔不了内心的愁闷之感,溶溶月光居然隔墙送来少女荡秋千的倩影。“秋千影”透露出词人的所念所想,这样隐约朦胧的透露,更增加了词的情致和韵味。“那堪”二字,意在揭示词人因秋千影而触动的情怀,也深刻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绪。
全词情景交融,含蓄婉转,意味隽永,充分体现了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表现了张先词的风格。

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以病眠不赴府会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
手持酒杯细听那《水调》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径。
【评点】
此篇为暮春伤怀之作,是张先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词中描写词人醉酒销愁,为春光流逝、往事成空、后会无期而感伤。
上片主要写词人的思想活动,颇具平淡之趣。前两句写词人原本想借听调喝酒排遣心中的愁闷,但结果却是“醉醒来愁未醒”,醉意虽然消除了,但心中的愁却没有减去一分。这两句与冯延巳《鹊踏枝》中的“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有些相似,都是写欢乐过后容易生出无尽的哀情。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冯词所写的是酒尽人散之后确实产生的萧索情怀,而本词中,词人想到酒尽人散后可能产生的哀愁,便根本没去参加宴会。于是,词人不由得发出慨叹:“送春春去几时回?”此句中有两个“春”字,然意思不尽相同,前一个“春”字指季节,即指大好春光;下一个“春”字指时光,“春去”既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还蕴涵着对年少青春时光的追忆和惋惜之情。这就照应了下文的“往事后期空记省。”“临晚镜,伤流景”是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在于写实。杜牧原诗是写女子早晨梳妆,感叹时光易逝,因而用的是“临晓镜”;而本词中将“晓”改为“晚”,是因为词人午醉之后,又休息半晌,此刻已接近黄昏,一直躺着却仍然不能消愁解忧,于是起来“临晚镜”。这个“晚”字用得极妙,可谓一语双关,既表明了天色已晚,又隐指自己已到晚年。“伤流景”三个字进一步补充,更加明确地表达出了词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人到晚年的感伤。
“往事后期空自省”一句中的“后期”其实本为“悠悠”。而词人最终之所以选用了稍嫌朴拙的“后期”,而未采用看起来更加空灵、更加传神的“悠悠”,是因为相比而言,“后期”与前面提到的“愁”、“伤”等词联系得更紧密些。“后期”一词,既暗含着往事已经如过眼云烟一样逝去,一去不复返,又流露出了因错失机缘而耽误期约的后悔之情。但是后悔也无济于事,只能“空自省”,以追忆往事。然而,即使回忆往事的一些美好片断,也并不能从中得到些许安慰,反而会平添更多的烦恼。正因如此,词人想到即便纵情于美酒和歌舞之中,也不能消除自己的愁闷,所以索性连盛大的宴会也干脆不去参加了。这一句不着痕迹地就把一腔自甘孤寂的苦情写得如此惆怅感人,令人叫绝。
下片写动态之景,极有空灵之美。由于没有去参加盛大的宴会,所以夜幕降临的时候,词人便独自到小园中散步,希望以此来排遣一整天都郁积在心中的苦闷。“沙上并禽池上暝”,词人在夜幕中看到了这样温馨的景色,遗憾的是,夜空中本来应该有月亮的,而此时的夜空中却只有浓云,毫无月色。词人只好带着遗憾准备回住处。没想到,正在这时,“云破月来花弄影”,一阵风吹开了浓云,露出了藏在云里的月亮。同时,花儿也被风吹动,在明亮的月光下婆娑弄影。看到此情此景,词人孤寂的心情才感到了一丝丝欣慰。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然而,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的绝妙之处不仅在于遣词造句上,更在于它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上。词人一整天都无法排遣心中的愁绪,没想到,在一天将尽时却意外地感受到了一丝即将流逝的春意,可想而知,词人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复杂。通过此句,词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忧伤中略带欣慰的复杂心情,更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了一丝喜悦,看到了一幅美景。难怪杨慎在《词品》中说:“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接下来,词人写到“重重帘幕密遮灯”,因为外面有风,词人生怕大风将屋里的灯焰吹灭,于是进了屋后赶紧把帘幕拉起来,遮住灯焰。但是,风越来越大,帘幕已经不能很好地遮挡灯焰了,此时灯焰在不停地闪动。一句“人初静”,既表现出夜深人静之时,风势愈加迅猛的情境,又与上片提到的“不赴府会”相照应,说明此时府中的酒宴歌舞都已经结束了,人都已经散去了,一切都安静下来了。“明日落红应满径”一句,是说刚刚还在月光中婆娑弄影的花朵,经过这一夜春风的摧残,一定会落红满径。其中既蕴涵着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感伤,又有对自己已经迟暮的叹惋,还有对自己赏春偶得佳景的欣喜,将词人惜春、忆旧、怀人的复杂心情刻画了出来。
本词字句凝练,体现了张词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词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图画,实为神来之笔。

菩萨蛮

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译文】
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一声声写尽湘波绿涛。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细细地传出内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弹到伤心断肠的时候,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
【评点】
此篇咏歌女弹筝,描写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弹筝时的婉转情态。既写筝曲的哀怨感人,也通过描写歌女弹筝的动作、神态表现歌女的美丽多情和内心的哀伤,刻画了一个内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歌女弹筝技艺的欣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歌女的筝声。“哀筝一弄《湘江曲》”,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说筝声哀怨,实则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内心世界;“声声写尽湘波绿”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弹奏的《湘江曲》,琴声洋洋盈耳,让人觉得好像听到湘江的水声,从侧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艺。“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二句,写的是歌女弹筝的动作,只见她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淋漓尽致地弹出娥皇、女英的不幸。歌女能将幽恨“细传”,足见其技艺高超,而所传的幽恨也是双方所共有的。
下片词人着力刻画了歌女弹筝的情态,“当筵秋水慢”,“秋水”比喻女子眼波清澈。“慢”字意为凝神,表现了歌女的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在古诗词中,飞雁常与离愁别恨相连,这里虽描述筝柱之形,其实仍在写弹筝女子的幽恨;“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随着乐曲进入断肠的境地,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表现了其凄凉和悲哀的情绪。
此词妙在蕴藉,既写筝声,又写人;但最终是写人,写人的幽恨。词人巧妙地把主客观、声与情有机地融成了一体,通过对歌女情感的细述,委婉地流露出这位弹筝女子内心的哀伤和幽怨。全词言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声情交融,意浓韵远。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译文】
易逝的时光有限的人生,平常的离别也让人断肠伤心。饮宴歌舞莫要嫌它频繁。
放眼山河徒然怀念远方亲友,看见风雨中落花纷纷更让人伤春。不如赶紧怜爱眼前的亲人。
【评点】
本篇为晏殊的代表作品,是春日感怀之作。在词中,词人感伤年光易逝,人生有限,盛年不再,离别销魂,抒发抓住现时、及时行乐以度过有限人生的情怀。
上片以“一向年光有限身”起句,语甚警炼,词人直抒春光易逝、盛年不再的感叹,达到了撼人心魄的效果。“等闲离别易销魂”承接上句,时光易逝,生命有限,甚至于平常的离别也让人断肠伤心。“等闲”二字,突出词人的深情,面对这平常的离别,词人都觉得“销魂”,更不要说那些生离死别了。词人认为,在短短的一生中,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离别,兀自痛苦,还不如“酒筵歌席”,抓住眼前机会,及时享乐。“莫辞频”,不要嫌它频繁,因为人生中的别离太多了,而痛苦是无益的,应该对酒当歌,自遣情怀。
下片“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是词人的设想之辞,放眼山河徒然怀念远方亲友,看见风雨中落花纷纷更让人伤春。此二句气象宏阔,意境莽苍,兼有刚柔之美,是晏殊词中的名句。“不如怜取眼前人”与上文中的“酒筵歌席”相呼应,词中的“眼前人”即指酒宴上的歌女。独自伤心感怀远方,让痛苦的怀思折磨自己,还不如赶紧怜爱眼前的歌女。此句表达了词人一贯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但绝不是鼓励沉湎酒色,而是要学会享受眼前的欢愉。
此词所描述不是一事,也不是一时所感,而是反映了词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时光有限,世事无常,而追寻美好的事物总是徒劳,人所能做的唯有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本词格调似低,但取景甚大,气象宏阔,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语言清丽,颇堪玩味。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评点】
此词为一首伤离怀远之作,词人以疏淡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描写的是苑中景物,是词人清晨所见。“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晨的菊花和兰花,在词人看来,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上的露珠好像是它饮泣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的场景,透露出词人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境。“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清晨燕子穿过帘幕飞出去的情景,表面上写燕子因罗幕轻寒而飞走,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写照。接下来两句借明月烘托愁苦,词人责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其实是嫉妒月光的皎洁,反衬出自己的悲凉。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凋碧树”写西风之凛冽,吹落绿树,为固有的凄楚气氛平添出几分落寞与萧瑟;“独上高楼”明写孤独,而“望尽”极言眺望之远,也反映出其凝神已久,但“望尽天涯路”,仍看不见所思念之人;“欲寄彩笺兼尺素”写词人想寄书传情,但却不知邮寄何处,词人以无可奈何的问句结尾,言犹未尽,让人顿生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词的下片于广远之中蕴含愁苦,“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寂、荒远的气氛,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饮酒一杯,还是去年的天气老旧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无可奈何看那花儿落去,似曾相识迎那燕子归来,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评点】
本篇为暮春伤怀之作,是晏殊最为著名的词作之一。本词描写词人因傍晚饮酒听曲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慨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惋惜春光美景不能常驻。词中表露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惆怅感伤,蕴涵了珍视人生的哲理。
词以“一曲新词酒一杯”开篇,写对酒听歌的境况,这潇洒安闲的状态不由得勾起“去年天气旧亭台”的回忆:去年是和今年一样的天气,还是这座“旧亭台”,一样的清歌美酒,但在这一切表象下,有些东西分明已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岁月悠悠流逝了,世事亦改变了,想到这些,词人不禁发出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此句不仅仅是即景兴感,仅限眼前情景,还扩展到整个人生,包含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对美好事物难以重现的失望。夕阳西下,无法阻止,但却有再东升的时候,可流逝的时光、过去的人和事,却再也追寻不来了。词人哲理性的沉思,为本词罩上了哀伤的情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自然工丽,风韵天然,被誉为“奇偶”。这也是本词出名的原因。这一联蕴含的意境同样忧伤:花落春逝,同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任凭怎样惋惜流连也“无可奈何”,承接上文的“夕阳西下”;但在这暮春季节中,同样还有让人欣慰的景象:那翩翩飞回的燕子不就是去年的相识吗?恰呼应上文的“几时回”。虽然花落、燕归都是眼前景,但“无可奈何”、“似曾相识”却扩大了它们的内涵,使它们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这些惋惜和欣慰交织在一起,说明某种人生哲理:虽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必然会逝去并且我们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同时还有一些美好的事物仍会再现,生活不会变成虚无。只是那些重现不会原封不动地令美好的事物回归,不过“似曾相识”而已。“小园香径独徘徊”转回写景,词人以此结尾,含蓄而意味深长。
全词语言通俗晓畅,情中有思,笔调婉雅,语意蕴藉含蓄,耐人寻味,是宋词中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译文】
粉红的信笺上写满蝇头小字,说尽了我对情郎的深深爱意。无奈雁在云间鱼在水底,满怀惆怅这份深情难以投寄。
夕阳西下我独倚西楼远望,远处青山正对着窗上帘钩。不知心上人今在哪里?只见那绿水依旧东流。
【评点】
本篇为念远怀人之词,抒写了词人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为晏殊千古传颂的名篇之一。词人以红笺细书情意、书成难寄无比惆怅、暮倚西楼独伫久望等情景描写,一波三折,抒写思念的深情和离别的愁绪,细腻雅致,写情之笔超绝。
词的上片抒写了词人对情人的一片深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无数的情事和无限的情思,词人用精美的小幅红纸,密密匝匝地写满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意,说尽平生。但却“惆怅此情难寄”,写成后的信无从传递,即使天上有鸿雁和水中有游鱼都无法帮忙。此处词人化用古人“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浓缩在一句“鸿雁在云鱼在水”中,用典却出新,说明无法驱遣它们送信传书,比李玉“断鸿难倩”等化用典故更见风致。
下片着重渲染主人公的孤独寂寞,点名相思之意。由“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过渡到写景,红日偏西,斜晖照在登楼远望的孤影,景象凄清,远处的山正对着窗户,词人寥寥数语即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远山”句以景抒情,象征了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惆怅难言。而词人原本想倚楼远眺排遣相思,谁料愁思更为浓重。末两句“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化用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意,点出相思之情:那奔流向东的绿水,也许映照过如花的人面,而如今流水依然东流,但却不知人面在何处,只剩下相思之情,随着流水悠悠东去了。浓浓的相思此时化开,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也由此婉曲细腻地表现出来,令人感动。
全词情景交融,语淡而情深,风格典雅细腻,情调隽永含蓄,是最能代表晏殊婉约词风的词作之一。

渔家傲

晏殊
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
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撩乱。
【译文】
越女在江的北岸采着莲藕,她轻轻地抄起桨让船顺着风行驶。这时候她的美貌可以和美丽的花来个竞赛。江水流得很慢,越女时不时地照照自己在江面上的妆容。
一个个撑开的莲叶像是一把把绿伞,莲房也像是一个个垂下来的金盏。她还在思念佳偶。太阳下山的时候,想要回去找他可是心里却极为烦乱。
【评点】
晏殊善于描写女性,他的词作中出现了很多女性形象。本词也不例外,描写了采莲女在江边采摘莲藕时优雅的身姿和温婉的风情。词人从头至尾都没有使用一句俗艳之语,而是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少女们艳丽的容颜,高尚的情操,以及她们因情爱萌动而产生的不安与烦躁。整首词并无跌宕起伏的语句和情节,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宁静闲适之感。
上片中,词人不仅交代了采莲女的劳动地点,描写了她姣好的容貌,还提到了她闲暇之时对影梳妆的细节。“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一句,语言清丽,声调和谐,起首便营造出一种平和淡雅的意境,采莲女的绰约风姿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紧接着,词人通过“人貌与花相斗艳”一句,进一步描摹她们的美好容貌,显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而最后一句“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读来让人感觉少了一分浓艳纤佻,多了一分清丽蕴藉,别具特色。下片“莲叶层层”三句,通过对莲叶、莲房、藕丝等景物进行描写,抒发了两层感情,既写出了彩莲女的心境,又反映出了词人的心境。首先,“一把藕丝牵不断”一句,写出了采莲女绵绵无尽、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世界。通过最后一句“红日晚,回头欲去心撩乱”,我们便能看出,她好像是在盼望着某个人出现。然而,此人并未出现,无尽的思念缠绕着她,心中的苦楚无人倾诉,以至于她思绪繁杂,像“藕丝牵不断”。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词人当时的心境。词人晏殊擅长写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词,且多为表达离情别绪的传统题材,记叙一些有关花酒歌愁的事情。而词人在写作这些词的时候,大多都结合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即用词作来反映自己当时的心情。创作这首词时,词人的心情也同采莲女一样,满怀思念,满腔离愁。因此,词中采莲女“藕丝牵不断”的复杂心情其实也是词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反映。
这首词风格清丽,笔法细腻,表达含蓄,是晏殊词风格的真实体现。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译文】
池塘中绿波荡漾微风送暖,记得就在那时我与玉真初次相见。她甜美的歌声清脆悦耳,穿着红裙的细腰纷乱地旋转。
我躺在玉钩栏下的香阶旁,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阳西下天已晚。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算起来如今健在的人已无一半。
【评点】
本篇为追怀旧日生活之作,全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词人人生如梦、好景不长的凄然感慨。
上片回忆,词人以感伤的心情描写了当年与友人聚会观看歌女歌舞的情景,渲染欢歌醉舞的热烈气氛。“池塘水绿风微暖”点出此时为春天,在微风送暖的春日,词人漫步园中,看着眼前池塘中绿波荡漾的情景,恍惚回到了过去,想起了与玉真初次相见的情景,并由此引出词人对一个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升平场景的回忆。“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玉真跳舞的迷人状态。此二句为本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也是晏殊词中的名句。“重头”是指一首词上下二片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回环和覆叠是“重头”的典型特点,故此处的“歌韵”分外“琤琮”,更为动人心弦。入破是唐宋大曲的乐曲阶段名称。当乐曲演奏至“入破”阶段时,乐曲节奏急促,故言“舞腰红乱旋”。此二句中“响琤琮”写听觉感受,“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虽未直接点评歌舞情态,但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抒写世事无常、不胜今昔的深沉感慨,悲凉沉郁。“玉钩阑下香阶畔”承接上片,点明了当时歌舞宴乐的地方。“醉后不知斜日晚”仍写当年的酒宴情事,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阳西下天色已晚。“斜日晚”隐含人生晚景的意思,为下两句抒情做好了铺垫。“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道出词人深深的感慨: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算起来如今健在的人已无一半。
整首词充满哀思,尤其是最后两句,让人读来不尽心酸。在结构上,上片怀旧,下片写今,紧凑而又对比强烈。词人以前后互见的手法,将思念之情自然表达出来,婉曲而又意蕴深长。

浣溪沙

晏殊
青杏园林煮酒香,佳人初试薄罗裳。柳丝无力燕飞忙。
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为谁消瘦减容光。
【译文】
春天在一片挂满绿杏的园林里煮着美酒,美人第一次试着穿上了薄薄的衣裳。柳叶无力地低垂着,燕子也忙忙碌碌地飞着。
这时候的春天,总是一会儿下雨一会儿晴天的,无人问津花开花落。因无聊而生的愁闷,使日子格外漫长。我又为了谁而消瘦,连脸上的光彩都减少了?
【评点】
这是一首伤春的词。词人借青杏园把主人公思春、伤春、在寂寞中流连光景的心理感受呈现给读者。这首词妙在“青杏”上,词人借青杏、佳人来伤春,将悲哀凄婉之情娓娓道来,让人容易接受。
上片描写了一幅喜人的春景图,基调轻快喜悦。春天,在满是绿杏的园林里煮酒,美人褪去厚重的冬装,穿上了薄薄的衣裳,姿态婀娜。只见柳叶低垂,勤劳的燕子不停地忙碌着。这里描写的都是春天典型的景物,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如果只看上片的内容,会让人觉得这首词是在赞美春天的美景。这正是词人的目的所在。他极力渲染暮春初夏的美景,正是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
下片词意一转,写春天多雨,让人愁闷。暮春时节,天气阴晴不定,忽晴忽雨。这样的天气让人烦闷,简直度日如年,还有谁会关心在雨中飘零的花朵呢?最后一句点出题旨,说明自己之所以这么愁闷,都是因为心中有情。这两句极为精妙,不直接抒情,却提出一个问题:我是为了谁而消瘦呢,竟然脸上都没有光彩了?上片的喜悦之情与下片的伤感形成强烈的对比,越喜则意味着愈悲,将词人的悲伤惋惜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本词语言清新质朴,虽无精雕细琢,却把惜春伤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伤春词中的上上作。从结构上来看,上下片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最后一句“为谁消瘦减容光”,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为经典传世名句。在写作手法上,词人使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暮春图,然后又用轻柔的叙述语调来抒写内心的感伤之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译文】
在绿杨逶迤芳草萋萋的长亭路边,情郎哥竟轻易地离开我远去。楼头的五更钟声敲醒我的残梦,离愁就像枝下落英暮春细雨。
无情之人不像我多情人这般愁苦,寸心纷乱如同柳条千丝万缕。天涯地角也有到头的时候,只有相思之情没有穷绝处。
【评点】
本篇为一首闺怨词,写女子的离愁别恨和相思深情。词具体描写和渲染女子被抛弃以后经常魂牵梦绕辗转不眠、像三月细雨那样绵绵不尽的离愁,又直抒心中永无穷尽的相思苦情。
上片“绿杨芳草长亭路”开篇写景,点出两人分别的时间是芳草萋萋的春天,地点是长亭路边;“年少抛人容易去”此句以思妇的口气说出:临行之际,情郎哥竟轻易地离开我远去。“年少”此处指的是女子所爱恋之人,词中虽未说出女子的反应,但从语气可以看出,女子定是泪眼相看,无语凝咽,故才会埋怨情郎的绝情。“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生动地描述出思妇的思念之意,反衬出“抛人去”者的薄情寡意。深夜中,女子辗转反侧,很久之后才入眠,却很快被五更钟声敲醒残梦,于是又开始思念;窗外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花瓣随之纷纷落下,正如她心中的离愁。“残梦”和“落花”相互对仗照应,婉转地抒发了女子思念情郎的心情,可谓“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下片将无情和多情,天地尽头与相思无边作对比,抒发了女子的多情以及难以言宣的相思之苦。“无情不似多情苦”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面意为无情不像多情人这般愁苦,实则是“多情自古伤离别”之意,褒扬多情的好处,正是因为多情才愁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写心绪纷乱如同千丝万缕的柳条。缕缕柳丝,飘绵拂水,最知离别之苦。“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是晏殊词中的名句,词人以深切的情感抒发了相思的无限与永恒。天地是有尽头的,但离别后的相思之情却绵绵无穷尽。此处词人运用对比,表现了“多情”者所受的精神折磨,但对那位薄情的年少,却没有一丝埋怨,足见其感情的真切与含蓄。
全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风格婉转缠绵,耐人寻味。词人运用了比喻、反语、夸张等表现手法,平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译文】
小路边的红花日见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绿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边,静静的炉香随着游丝旋转。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评点】
这首词描绘的是晚春景象,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是一首伤春词。
词的上半部分写郊外的春景。词人的画笔从近处到远处,从低处到高处,层次分明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春天的图景:近处,幽幽小路,点点红花;远处,漫漫绿草,茫茫天际;低处,亭台楼阁并立;高处,排排绿树幽森。“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这样的景色暗示着春已将暮。“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通过飘飞的杨花,更是点明时间和节气。在这里,肆意飞舞的杨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饱含了词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们铺天盖地,把行人搅扰得不得安宁,让行人的心中更添忧愁。一方面,词人是在告诉我们,美好的年华已然过去,为下文作了铺垫。其实这些景物本是无情的,只是人太多情了,个中凄凉,怎不让人伤怀?另一方面,词人又刻意点明杨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无拘无束地漫天飞舞,似乎丝毫不知疲倦。从整体上来看,上片虽然写的是暮春的景色,但词人丝毫没有表现出常见的颓废情调。
词的下半部分写身边的春景。“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由外而内、由远而近,把田野到庭院的暮春景色勾画出来。前两句一外一内,过渡自然妥帖,把上下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中“藏”、“隔”两个字用得尤妙,尽现树木的茂盛和庭院的幽寂。“炉香”句则把视角转换到室内。“逐”、“转”传神地写出了炉香缭绕上升的一系列变化,看起来似乎是在描写动态的景物,其实,词人正是通过这些动态,来反衬此时屋里的寂静,同时也是在写自己的愁闷心情。最后两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宕开一笔,写自己梦醒酒消的时候,已经是日暮时分了,并由此说明,自己之前所绘之景都是梦境,而这梦境正是由浓浓春愁而引起的,于是词人不由得发出了寂寥凄凉的感慨。
这首词清幽委婉,平而不淡,含而不露,意境深远。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译文】
饯行酒席上唱完离别的悲歌,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频频回首。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
画阁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楼望断天涯,夕阳下只见江波无边无垠。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评点】
本篇白描临别频频回首依依不舍和独倚高楼望断天涯的情景,抒写送别和别后无限思念的深情。
上片写饯行的情景,表现双方难舍难分的情意。“祖席离歌,长亭别宴”写饯别,古人出行前须祭祀路神,故将饯别酒宴称之为“祖席”;“长亭”是古时送别的地方;“离歌”与“别宴”指的是同一事,“祖席”与“别宴”也是同一个意思,词人如此重复描写,是为了渲染分别,突出送别的场面。“香尘已隔犹回面”写的是两人刚分别时的情景:落花满地,连尘土都染上了芬芳的栖息,它遮住了视线,但离人仍频频回首。“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分别从送行者与远行者两方面写离别:“居人”的马好像也懂得主人的不舍,隔着树林仰天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马嘶”、“棹转”侧面烘托出两人别情之深。
下片描写送行者对行者的思念,登楼远眺,引出无尽的哀愁,表达了缠绵无尽的相思之情。“画阁魂消,高楼目断”,“居人”登上画阁却黯然魂消,上了高楼望断天涯,却看不见“行人”的小船,只看到“斜阳只送平波远”,离恨之情更增。此两句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承接上句的“平波远”,写出“居人”的思绪,他站在那里,看着眼前的碧波,油然而生的离愁使他联想到世间无穷无尽的离愁,于是肆意放纵自己的想象,让心随着渺渺平波而去,绕遍天涯地角寻他个遍。“天涯地角”将相思之情抒写到极致,含蕴无尽,表达出缱绻缠绵的深情。
全词融情于景,情境如画,向读者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别图,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语言含蓄婉转、平易而意旨深曲。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译文】
信步东城感到风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长恨人生短暂欢娱太少,怎肯为吝惜千金轻视欢笑?让我为你举起酒杯奉劝斜阳,请留下来把晚花照耀。
【评点】
本篇为词人代表作,亦为宋词名篇,是当时誉满词坛的佳作。词中描绘了早春绚丽多彩的风光,抒写词人伤逝嗟老的情绪和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思想。
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词人在想象中勾勒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荡漾在波光粼粼的小溪上,悠哉游哉,目之所见都是清新的绿色,沁人心脾。“縠皱”句将水波拟人化,赋予了水波以无尽的灵性,仿佛是它们面带微笑,款款迎接游人。“绿杨烟外晓寒轻”把远处杨柳如烟、似梦似幻的美景勾勒得栩栩如生,描绘了清晨寒气淡淡、空气清新的美景。“红杏”句则通过对盛开着的杏花的着力描绘,渲染出浓浓的春意。词人极力渲染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可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下片伤春的情绪做铺垫。
下片笔锋一转,由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转而描写自己对人生苦短的感叹:既然人生在世匆匆数十载,忧患总是多于欢乐,何不潇潇洒洒地做一个享乐者呢?于是引出了“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两句,抒写词人举杯挽留夕阳,希望它能在花丛间多停留一段时间,以使自己和同游的伙伴得以尽兴,不留遗憾。词人以此作结,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春光即将逝去的留恋之情。
在语言风格上,整首词言辞优美,风格新颖,别具一格,韵味十足;在构思上,结构严谨,疏放自如,对仗工整,词藻虽华美但不俗艳,情感虽缠绵但不轻浮,而珍惜美好时光、不要荒废人生等主题思想也被表达得清晰明了,着实精巧。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本词有一句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称其“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它把视觉和听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化视觉为听觉,表现了姹紫嫣红、蜂蝶争喧的生意盎然的春色,极为动人。尤其是一个“闹”字,更是把杏花争艳斗丽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也将词人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其境界之高令人赞叹,词人也因此获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


名家